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整体把握教材 运用“逆向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理解与把握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这是每一位历史学科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教学,习惯于按照原因(包括背景、条件等)、经过(包括时间、人物、地点、性质等)、结果(包括意义、影响、启示等)的三阶段式教学法,并认为是水到渠成,线索清楚。笔者称之为"顺向教学法"。在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中发现,有时如果把这种教学顺序倒一倒,教学效果会更好,笔者称之为"逆向教学法"。

逆向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虽有悖于通常人们的习惯,但正是这一点,使得许多靠顺向不能或难于解决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正如数学证明中的反证法。在逆向思维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历史的目的。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例,结合自己的教研、教学实践,进一步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逆向教学法"。

首先,对教材要从整体上把握,明确本课内容在教材及本单元中的地位。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内容之一。社会大变革是当时的时代特征,应该说其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规定的:"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内容标准"的规定可谓简洁明了,如何通过商鞅变法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毫无疑问,变法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商鞅变法是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一次。因此,《标准》选取商鞅变法来体现战国时期这一宏大的社会变革。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上)以"大变革的时代"为题来体现"内容标准",并将本课教学内容确定为三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三个框题:(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二)著名的都江堰;(三)商鞅变法。笔者认为教科书这样编排很有道理,充分体现了编者对课程内容标准的把握。表面看三个框题的内容毫不相干,风牛马不相及,但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标准》和教材,就不难发现其内在严密的逻辑性。三个框题的内容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逻辑性很强。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而这一次变法运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教科书选取"商鞅变法"来体现这一大变革时代的特征,选取"铁农具"和"牛耕"及"都江堰"等来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至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此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如秦国的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这些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也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才有可能产生,才有可能产生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才会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变革。通过社会的大变革,封建社会在我国才得以最终确立。从教材的编排上可以看出,前两框题内容是为第三框题内容做准备的,或者说,"铁农具"和"牛耕"及"都江堰"等生产力的发展是商鞅变法的社会条件,或称为客观原因。因此,教学重点显然是"商鞅变法"。教材这样编排是非常合理、自然的,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编者的意图,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处理好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从整体上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综上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按照原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教学,应该说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有自己的特色,教学设计要有新意。为此,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教学法"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即从整体上打破教学正常编写思路和顺序,重新进行组合。

"大变革的时代"就是以"商鞅变法"为主题而展开的。因此,教师可以从讲授"商鞅变法"入手,讲清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和历史意义,再倒推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即前二框的内容,打破了教材原来的编排次序和体系。这样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较新颖、自然,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能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商鞅变法的客观条件。这样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基本思路是:先讲第三框内容"商鞅变法"(内容、作用)??再倒推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第一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第二框"著名的都江堰",亦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而广之,教师对新课程的每一课教学内容,都应认真研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教科书,采用"逆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逆向教学法"该在什么时候使用,这当然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定。合理运用逆向教学法不但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难点、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做到历史学习中的"论从史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661651.html

相关阅读: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