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模式与技巧(三)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阅读指导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现代文阅读鉴赏之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比如: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12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12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12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651485.html

相关阅读:高考人物传记复习对策
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表格分析
阅读测试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认识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主要表现手法
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