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考试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是知识上存在盲点。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有些同学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于完成作业。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二是心理上压力过大。
学生面对着诸多的功课、家庭的厚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强烈憧憬,学习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往往结伴而行。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尽管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对学生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或重要意义,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耶基斯——多得林定律表明,高焦虑和紧张又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得不到最好发挥。
三、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有的孩子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
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
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孩子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
要突破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首先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愈加准确,所以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
其次,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为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要比家长和孩子高得多。
最后,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若各点的掌握情况相关不大,则选择二至三项提高余地较大又较易于提高的点作为突破口。
这种做法增加了学习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仅可以增强学习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大量无效劳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释放心理压力和焦虑。
产生不当的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消极。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要学会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扭转消极的自我意识来克服不当的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如:当你常想,“如果考试失败了,我怎么面对家长呢?”你就该这样自我分析:没有发生的事,你怎么会知道呢?只是自己瞎猜,庸人自扰罢了。
其次要调整期待水平。期待水平是影响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期待水平过高,超过自身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注意力就会因集中于过高的目标而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心理焦虑。因没有把握而失去复习的信心,影响复习效果和质量。强化身体素质。
三是劳逸结合
也有些同学题做得过多,也做得过乱,不仅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买来很多辅导材料、卷子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让孩子集中精力和时间做老师布置的,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学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脑力劳动,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只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快乐的心情,才能保证自己“日有所获”,“高原现象”也就被你所克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649605.html
相关阅读:高中学习计划早制定
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
学年度高考化学答题技巧
高一年级化学选修四知识点
不要让高考倒计时牌打乱了考生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