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三条“丝绸之路”,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呢?因为在这几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丝绸,而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家一致公认以中国丝绸来命名这条国际贸易往来的通道最为合适。首先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的,是19世纪末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北方陆上“丝绸之路”】
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指的是2000多年前由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后打通的西去中亚、欧洲的陆上通道,即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东起西汉的国都长安(今陕西省的西安),途经甘肃的武威,穿过狭窄的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枢纽——敦煌。再往西就遇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阻拦。因此,在这里路分南北两条,绕过大沙漠西行。南路西出阳关(唐朝时高度繁荣),经鄯善(新疆境内的古楼兰,今若羌东北)、于阗、莎车,再往北到达疏勒(今喀什),又往西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境内费尔干纳盆地)。北路是西出玉门关(汉朝时比较繁荣),经车师前国(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到达大宛。在大宛,南北两路会合继续往西到达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和大秦(即罗马帝国)。全长7000多千米。
近十多年来,在海内外兴起“丝路”旅游热,这条“丝路”沿线的西安、兰州、敦煌、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等地的旅游点,处处游人络绎不绝。
【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不止北方的这一条:还有一条尚不大为人们所注意的“丝绸之路”。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西南“丝绸之路”,在汉代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即是指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到印度的商路,它比北方著名的“丝绸之路”还要早两个世纪。约在公元1280元至1290年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奉元朝之命前往缅甸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就是从汉中入川,经成都沿这条古道走到缅甸的。
这条“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是由后来称为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的。灵关道是指由蜀(成都)南下,经临邛(今邛崃)、青衣(今雅安)、窄都(今汉源)、邛都(今西昌),渡金沙江到青岭(今大姚),抵达叶榆(今大理)的一段路;五尺道是由蜀南下,经宜宾、朱提(今昭通)夜郎西北(今威宁一带)、味县(今曲靖)至滇池(今昆明),然后往西经楚雄、云南(今祥云县云南驿)至叶榆,与灵关道会合;永昌道则从叶榆往西,经博南(今永平)、隽唐(今保山),然后由滇越(今腾冲)出缅甸到印度、巴基斯坦和西非。在历史上,这条古道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缅甸等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古时候的陆路通道困难重重,丝绸由中国运到西方国家去,全靠马匹、骆驼驮运,途中要忍受炎热干燥的气候,要跨越浩瀚无垠的沙漠,要翻越崎岖艰险的山岭,加上因战争、盗寇、瘟疫等影响,经常阻塞不通,甚至完全中断。因此,在中国南方,又开始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并打通了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同时,汉武帝又遣宫廷官员率领船工,带着大批黄金和丝织物,从雷州半岛乘向出发,途经今天印尼的苏门答腊、缅甸的丹那沙林等地,航行到印度洋印度支那半岛南部(今印度南部),打通了一条与北方“丝路”平行的南方航路。
到了宋代,陆上“丝路”因辽、金王朝割据而中断,福建泉州成了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海船从泉州、合浦、广州等港口出发,驶向南海,抵达菲律宾、印尼,绕过马来半岛,进入印度洋,可达南亚各国:向西北则可达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地区。这条海上通道,在当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路,盛极一时。它把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海上交通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说,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持续的时间更长,通达的范围更广,贸易的规模更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619547.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
2014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知识点
污染源自动监控难题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