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天明
①
文学到底是否具有公共性?该不该具备公共性?这个论题实质上是有争议的。有些朋友甚至羞于把文学创作和公共领域相联系,更别说让文学肩负某种必需的公共使命了。
②
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必须呈现作家的个人特色,烙上明确的个性印记。现在需进一步探讨的是,作家自我中的“
我”
,究竟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它当然代表着它居在体的主人。这种代表的呈现在文学创作中越充分越独特,越会被人们认为具有“
文学性”
或“
艺术性”
。但这是否表明作家的这个“
我”
可以仅代表居在体这个主人,也就是所谓“
小我”
就够了?可以漠视或拒斥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③
作家个体劳动成果要以“
作品”
形式面世。因此,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社会存在。这
决定了文学创作和文学家生命历程中本有的公共性。作家自我意识中不能缺少公众意识。他
内在的那个“
我”
须是一种“
大我”
。只要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总是以代言人的身份在
场。宏大的如“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细微的如“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不因为它们深切的忧天下情怀和对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真诚关爱、生动呈现而打动无数人的心,成为千古绝唱。
④
更应看到,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而这巨变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造就新型的现代化的中国人。而要造就一代新型中国人,关键是促成灵魂深处的变革,这就需要文化的引导。而文学可以也应该承载这种引导功能。俄罗斯人永世难忘普希金和果戈里,中国人心里总存着杜甫和鲁迅,不正因为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理念民族性格的成型和成长吗?只有拥有这种公共性才使得文学成为真正的文学,获取旺盛的生命力也使作家成为本质意义上的“
作家”
。
⑤
当然,我们也应警惕对文学公共性的庸俗化呈现的倾向,警惕它被“
皮囊化”
。当下
文学的绝对私人化趋势在市场鞭策下似有所转向,应声而起的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取媚于大众
的所谓“
公共效应”
,追求极端的娱乐消遣争点击率收视率挣票房,只剩一张“
皮囊”
就自
诩为“
文学”
。
⑥
一千多前,杜甫曾感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下者已逝,来者无
穷。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现状,也是文学的希望。让文学这头雄狮奔腾起来,为了文学,也为
了我们这个中国。
(摘编自
8
月11
日《光明日报》)
10
.下列对文章中关于“
文学的公共使命”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学创作虽呈现作家的个人特色,但必须和公共领域相联系,担当必需的公共使命。
B
.作家自我中的“
我”
不仅包括代表居在体的“
小我”
,还包括具有公众意识的“
我”
。
C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正是文学具有公共性的具体表现。
D
.只要是拥有公共性的文学便是真正的文学,具备文学生命力的作家才是真正的“
作家”
。
11
.文章第③
段划线部分两处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
分)
12
.文章第④⑤
段分别如何论述“
文学理当追求有效的公共使命”
?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61235.html
相关阅读:《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