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
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
白发三千丈”
,“
燕山雪花大如席”
;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大处着眼,何等悲壮!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
其十九)
》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一、 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
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
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
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
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
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
B.
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上。
C.
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
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 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
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
B.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
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
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C(“
李白诗歌万景皆虚,杜甫诗歌万景皆实”
不是严羽认为的,
文中说的是“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
;“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
也不合文意,原文是说“
固然未必十分确切”
。)
2.D
(“
实处用力”
有误,文中说“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
。)
3.B
(“
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属无中生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40651.html
相关阅读:“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