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论语》还原初探 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论语》还原初探 文\杨义 讨论《论语》的编纂与成书,不应该忘记其主旨在于早期儒家传述学脉,而这种传述虽多子曰,却非孔子直接的自述,而是弟子后学当时的记述或事后的追 《论语》还原初探

文\杨义
  讨论《论语》的编纂与成书,不应该忘记其主旨在于早期儒家传述学脉,而这种传述虽多“子曰”,却非孔子直接的自述,而是弟子后学当时的记述或事后的追述和转述。《论语》的言行录,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与时世,以及与历史文献的文化对话,记之非出一手,集之非出一时。这其间既彰显着孔子的原意,也融合了弟子后学对原意的理解,甚至隐含着初露端倪的“儒分为八”的各有关注、各取所需的潜流,这是深入读《论语》者对其口传和回忆的形态不可不辨的。
  这就使人们在考察《论语》的构成形态中,不能不追踪孔子教学体制及该书的编集过程。教以传言,编以录言,其间都存在着复杂的人际缠绕和精神网络。首先看教学,孔子最无争议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教学体制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有教无类”。弟子来源无论国别,身份无论贵贱,资质无论贤愚,龄无论长幼,能交来束?作为见面礼,未尝不加教诲。这就导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芜杂的结果,就无法使用统一的、系统的讲义,只能与二三子相对,点拨切磋。或在周游列国中,发挥“脚学”和“耳学”进行开放性、随机性的指导。
二是施教贵乎因材。由于各人的身份、阅历、习性和言说情境不一,言说类似问题也就各有针对性和情境性,因人因时而异,往往心照不宣,事后的回忆也就因闻说者的理解而著录。这就造成孔子对某个理念的阐释,着重的不是它在逻辑限定上“是什么”,而是在情境动态上“像什么”和“应如何”。  
孔子教学体制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要点,是学思互济的心智启发方式。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篇》
)
博学可以广纳知识的资源,深思可以启动智慧的过程,学、思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可能导致知识的枯竭或智慧的枯槁。勤学苦思而出现内心焦虑和郁结,需有良师益友加以启发式的点拨,才能更有效地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针对这一点,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述而篇》
)
这种反复探求、举一反三的学思方式,容易形成精神关注的思想话题,孔门反复对话的仁、礼、孝、恕,以及君子论、教学论、政治学等话题,皆是由此而生。由于孔子论学注重因材施教、因境设譬、因题发挥,没有统一规整的教案教义,弟子理解也就难以划一,于博大中隐藏着“儒分为八”的可能性;同时,汇集其言论的《论语》,也就无法形成严整缜密的体系,而便于采取超越逻辑推衍和时空秩序的结构方式。预设的严密体系容易随时代推移而倾倒,而缀合智慧碎片成百衲衣形态,这种无体系之体系可以在历代读解中重新组构,错综联想,形成不断温故知新的领会和解释的无限性。
1
、下面关于“《论语》的编纂与成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的编纂其主旨在于早期儒家传述学脉,而这种传述并不是孔子直接的自述,而是弟子后学当时的记述或事后的追述和转述。
B
.《论语》的言行录,集中记述了孔子与弟子、与时世,以及与历史文献的文化对话。
C
.孔子论学没有统一规整的教案教义,汇集其言论的《论语》,也就无法形成严整缜密的体系,而便于采取超越逻辑推衍和时空秩序的结构方式。
D
.《论语》中既彰显着孔子的原意,还隐含着初露端倪的“儒分为八”的各有关注、各取所需的潜流。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后世对孔子的学说及教学思想虽有很多争论,但孔子最无争议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老师。
B
.在《论语》的教学体制及该书的编集过程中,教以传言,编以录言,其间都存在着复杂的人际缠绕和精神网络。
C
.孔子认为,学、思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可能导致知识的枯竭或智慧的枯槁。
D
.孔子的弟子来源无论国别,身份无论贵贱,资质无论贤愚,龄也无论长幼之分。
3
、根据本文内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学可以广纳知识的资源,深思可以启动智慧的过程,因此我们应把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
B
.孔子在对某个理念的阐释时,着重的不是它在逻辑限定上“是什么”,而是在情境动态上“像什么”和“应如何”。
C
.只要能交来束?作见面礼的,孔子都加以教诲,这就导致“夫子之门何其杂”的结果。
D
.《论语》中缀合智慧碎片成百衲衣的形态,这种严密的体系可以在历代解读中重新组构,错综联想,形成不断温故知新的领会和解释的无限性。
参考答案:
1

B
2

A
3

D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40620.html

相关阅读: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