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
”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
“
造化
”
与
“
心源
”
化合为一,了无痕迹。
一个
“
似
”
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
“
似
”
,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
“
似
”
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
“
似
”
之本义即想象、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
“
以人物居先
”
。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
“
似
”
。在这里,
“
似
”
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
“
似
”
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
“
似
”
,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
“
似
”
,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
“
似
”
,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
“
似
”
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
“
似
”
,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
“
传神
”
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
“
画有六法
”
,居首者为
“
气韵生动
”
,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
“
气韵生动
”
,强调的就是
“
传神
”
。由强调
“
传神
”
延伸到厘分
“
神似
”
与
“
形似
”
,再延伸到重
“
神似
”
而轻
“
形似
”
,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
“
似
”
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
“
神似
”
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
“
物
”
之
“
神
”
,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
“
物
”“
传神
”
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
“
不似之似
”
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
“
形似
”
的同时,高张起了
“
不似之似
”
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故曰
“
不似
”
。
“
不似
”
者,乃
“
形
”“
不似
”
,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着于
“
形似
”
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
“
不似
”
,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又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
“
似
”
。
“
似
”
者,乃
“
神
”
之
“
似
”
,理之
“
似
”
,自然之
“
似
”
,艺术之
“
似
”
,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
不似之似
”
,可以说是对
“
似
”
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与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
“
不似之似
”
的具象与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
“
目
”
,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
“
心
”
,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
“
不似之似
”
。
(节选自《文史知识》)
5
、下面对
“
不似之似
”
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似
”
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
.
“
不似
”
是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
C
.
“
不似之似
”
是指绘画作品有像又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
.
“
不似之似
”
是既
“
形似
”
又
“
神似
”
,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与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与写实。
B
.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
“
似
”
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C
.我国古代绘画中
“
似
”
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人物画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水画则只求形似。
D
.
“
不似之似
”
,是对
“
似
”
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
具象写意
”
的绘画传统指的是: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粹表现心灵感受。
B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曰
“
似
”
,二曰
“
不似
”
,三曰
“
不似之似
”
。
C
.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D
.
“
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
”
,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这说明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5
、
D
(
A
、
B
所说的是通常意义的
“
似
”
与
“
不似
”;C“
是造形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
错。)
6
、
C
(
“
花鸟画、山水画只求形似
”
错。)
7
、
B
(
A“
不写实
”
的说法错,原文强调的是
“
非严格写实
”
。
C“
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
错。
D
文同成功的例子是
“
不似之似
”
的典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37703.html
相关阅读: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