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希腊的传统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一样,与以观察、实验、推理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不属同一范畴,不可能直接产生近代科学。 有人认为,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逻辑性很强的科学 希腊的传统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一样,与以观察、实验、推理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不属同一范畴,不可能直接产生近代科学。
有人认为,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逻辑性很强的科学著作,牛顿深受其推理方法的影响。事实上,牛顿、莱布尼茨和他们的先辈为适应当时运动学、弹道学、光学和天文学的需要,大胆冲破欧几里得关于严密性的要求,发明了微积分。在微积分建立以后,反对者正是那些受到欧几里得几何学束缚的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虽然是按《几何原本》的模式写的,但那只是形式。牛顿自己曾经说过,读了《几何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里逻辑学的确不发达,但逻辑和语法一样,是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正如许多人没有学过语法也会说话一样,中国古代逻辑学不发达,不等于中国人不会逻辑思维。再者,逻辑的严密性并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托马斯•
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对上帝的存在做出了五大证明。难道上帝真的存在吗?
与此相反,作为近代科学开始的一系列新发现,却不是用逻辑推演出来的。如果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还用了传统的逻辑论证,维萨留斯则完全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伽利略对木星卫星的发现,都与三段论法毫无关系。伽利略认为,在物理学中,基本原理必须来自观察和实验,逻辑和数学只是实验数据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对实验目标的追求。这正是近代科学方法的精髓。
再看看希腊人是怎么说的。柏拉图认为:“
一个真正的天文学家不必去思考昼夜长短、日月运动以及其他天体的任何事物。在建立真理时,考虑这样多的事业是愚蠢的。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如果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研究问题,那就要把星空抛在一边。”
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主要是社会原因。按照明末发展的趋势,中国传统科学已经复苏,并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科学。这一时期的科学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而这些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宗》,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有性《瘟疫论》等等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在短短六十多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和英国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l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geming
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由于清军入关,残酷的战争中断了科学发展的进程。到了康熙时期,全国已基本上统一,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内、国外的环境都不错,这时是一个机遇。但由于康熙一系列错误的科学政策,把我们本可以与欧洲“
同步起跑”
的机会失去了。
1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牛顿的数学理论,突破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束缚,没受到其推理方法的影响。
B
.托马斯•
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但结论却是错误的。
C
.近代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而不是数学和逻辑。
D
.明末是我国历史上科学研究的辉煌时期,很多研究成果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1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希腊传统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为例,是用来说明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不属同一范畴。
B
.哥白尼和伽利略都是欧洲近代科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C
.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人重视数学化和定量化的描述,其研究接近近代实验科学。
D
.希腊和中国的古代科学因不重视观察和实验,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并没积极作用。
15
、请结合文本概述“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6
分)
参考答案:
13
、A (
原文:“
深受其推理方法的影响”
,强调是没有深受,突破束缚本身就说明两者之间有影响。)
14
、B
(对原文“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还用了传统的逻辑论证”
的误解,意为哥白尼的研究方法虽然也运用了传统的逻辑论证法,但更多的是观察、实验、推理等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15
、从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具有观察、实验、推理为基础的特点。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说,清军入关,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科学发展无从谈起;康熙盛世,由于制定了错误政策,错失科学发展良机。(科学发展规律2
分,社会发展规律4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32788.html

相关阅读: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