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题。
欣赏活动是对艺术家所已创造出来的形象的一种再创造。同时也是对艺术家在作品中所
已评价的生活的一种再评价。只有经过再评价,欣赏者才能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蕴藏
的社会意义作出自己的结论,从中受到教育。艺术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
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欣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
新认识的结果。对艺术形象来说,这种评价是直接的,可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实际来说,这种
评价是间接的。尽管它是间接的,归根到底仍然是对于生活的一种认识和判断。这种评价,可
能和作者的对客观生活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反作者正
确的评价,也可能在欣赏者自己的头脑中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不论结果多么复杂,这种再评
价都将成为欣赏者接受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
欣赏活动中的“
共鸣”
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的作者思
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
要以一定相网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否则就不可能发生共鸣。作家在作品中所
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或相接近,必须有其现实的依据和基础。一般
地说,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必须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性、社会理想、生活
经历,即使是不同阶级,思想不尽相同的两者之间,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一问题上,也有相一致
或接近的地方,否则就无法彼此理解,更谈不上对之发生共鸣了。艺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对生
活的反映和评价,为欣赏者所接受并引起相当的思想感情(共鸣)。在同时代同阶级的艺术作品
与欣赏者之间,表现的最为明显。
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条件下,共鸣范围又可以包括到不同时代的作品与读者之间。这种
情况之所以发生,特别是古代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为现代人所欣赏,并可能对它发生共鸣,
一方面与古代优秀艺术作品的进步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动性有关。社
会生活是历史的发展,现代人不但可能理解古代人的作品,并且由于历史的联系,在某些问题
上,思想感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但是,另一方面,作为阶级的人的思想感情总是受他一
定时代的支配,不同时代阶级的人至少在思想上就有一定距离。因此古代的优秀的艺术作品为
后来的不同时代的欣赏者所喜爱,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鸣,并不等于后来的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
和古代人完全一致。例如,现代人对《离骚》的理解,决不会等同于司马迁《史记》中对它的理解。
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的欣赏者,不能不是从自己所处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各种条件出发,根据
自己所处时代和阶级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古代作品,接受其某些思想因素。由于古代优秀作家的
世界观往往既有进步方面,又有落后一面,所以古代作品总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现代人也往往只
能与其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而且所谓共鸣,本身就包含有一定的矛盾:不同阶级的欣赏
者对同一作品所发生的共鸣,也就具有不尽相同的具体内容。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同
一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发生共鸣的原因和共鸣的内
容。既要反对对共鸣作超阶级、超时代的错误解释,也要反对对共鸣作简单化的庸俗社会学的
错误解释。
1
.与“
共鸣”
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
共鸣是欣赏者与作品的作者之间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
B
.共鸣要以一定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作为基础。
C
.共鸣现象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
D
.对共鸣发生的原因和共鸣的内容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第一段从欣赏活动中的再创造、再评价人手,论述了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活动中对艺
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社会意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
.第二段先阐释共鸣现象,然后说明共鸣发生的基础,最后强调在相同时代相同阶级的艺
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共鸣表现得最为突出。
C
.第三段先点明现代人可能对古代优秀的文艺作品发生共鸣,再论述其原因,后指出发生
共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D
.全文用并列方式阐述再创造、再评价在欣赏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在此基础上的共鸣现象
应该分清的有关问题,强调对共鸣不能作错误解释。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由于欣赏者的认识能力高于或低于作者等原因,对作品的再评价就可能和作者的主观
评价不一致,当然也有可能完全一致。
B
.欣赏者也会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作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
情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
C
.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形象,这是欣赏者发生共鸣的现实依
据和基础,从而就具备了艺术的教育功能。
D
.不同阶级的欣赏者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jLH
发去理解古代作品,并且可能与作
品的进步或落后方面发生共鸣。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26944.html
相关阅读:《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