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平民慈善 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 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 “
平民慈善

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

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
13
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慈善,似乎是

达官贵人

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
5000
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
105
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
……
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

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
1
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
100
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
1
%,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但是,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

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正所谓

行善积德

,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
1
.下列各项中,不是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的依据的一项是
A


平民慈善

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B


平民慈善

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C


平民慈善

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D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2
.下列各选项是对文中

穷人



富人

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
.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边际效用不一样。
B
.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C
.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D
.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B
.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C
.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D
.卡耐基认为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
参考答案:
1

D

D
项是解释可能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原因)
2

B
(不是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
3

B
(文章第二段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的
“"
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只是一个比方,意在强调平民慈善开发意义重大,而
B
项的表述完全绝对化了,从文中看不出

走向消极

的结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23728.html

相关阅读:“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