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 何晓明
张之洞的一生,迈越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或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作为“
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
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
新政”
中成为“
朝廷柱石”
;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通、自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的汲纳西学,革故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以卫道者自居,投入晋代中国的思想战线,既抨击守旧者的不知通,又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本,然而他本人也未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
清道光二十,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张之洞刚满三岁。这一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当然不是一个孩童所能理解,但它所造成的历史震动,渐次深入地作用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各个层面,而这一切,又给予青、壮及老张之洞以深刻影响,并制约了他的一生。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祸,也曾给青张之洞的心头罩上阴影,咸丰十(1860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张之洞感愤时事,诗以纪之。不过,此时他孜孜以求的,仍然是”
明体而达用,化民而成俗”
的“
帝王之学”
。同治二(1863
)科考殿试一甲第三(俗称“
探花”
)的张之洞的精神状况,同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士人一样,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故道上踯躅徘徊。
六十代以后,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性,得到逐渐增多的中国人的承认,魏源当的“
师夷”
说,此时具体化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
洋务”
的实践。“
师夷”
口号一旦落实为行动,立刻招致社会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
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申,邪气因而弥炽”
的责难蜂起。张之洞并不是洋务先进,当李鸿章辈亟亟兴办江南制造总局,勤于“
夷务”
的六、七十代,张之洞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师清流。所受教养及个人经历,使他“
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
。但执著于经世之志的张之洞又有别于“
以不谈洋务为高”
的一般“
清流”
同党,对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化事业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批评,而且认为“
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
由于张之洞素有励精图治的意气和长于权变的机智,当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疆大吏之途以后,目睹中外大势,参酌诸洋务先进的前例,迅速从清流党向洋务派转化。他八十代初在山西巡抚任上发布的启示宣称:“
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这番话可视作他从京师清流一变而为洋务大员的标志。由晋抚移督两广,经历中法战争的教训,张之洞以更加切实的步骤实施洋务计划。
这一时期,张之洞思想的内在矛盾渐趋激烈和外显。他进一步感受到国势衰败的危机,继续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两湖、两江地区的实业建设、学堂创办、新军操练均有发展;作为受儒教熏陶而且又执掌权柄的高级官员,他又忧心忡忡于日益昭彰的“
新学”
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他惊呼:“
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
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为此,他修撰出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劝学篇》的宗旨是“
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
,张之洞以此表明自己既与康有为等“
激进”
的“
乱党”
划清了界限,但又绝非抱残守缺的顽固“
冬烘”
,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
进入二十世纪,“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中
久任疆寄”
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成为“
第二次洋务运动”——
清末“
新政”
的主角。此时张之洞“
开新”
与“
卫道”
的二重变奏仍在继续,对于政治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激烈的社会革命,张之洞又持不共戴天态度,故尔清末革命党人斥其为附鳞攀翼的汉奸,恨不能将其“
头置于胯下”
。
1909
八月,垂垂老矣的张之洞心力交瘁,在“
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①
的悲凉感叹中撤手人寰,此时距离武昌城头那划时代的首义枪声打响,已不足八百个昼夜。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文展现的是张之洞的全景人生,描写了他忠心耿耿、献身朝廷、图强救国的事迹,再现了一代晚清名臣的风范。
B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张之洞深受触发,激发了他保家卫国的豪情,孜孜以求“
帝王之学”
,毕生致力救亡。
C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
洋务”
是在行动上实践魏源的“
师夷”
说,招致了社会习惯势力的责难甚至抵制。
D
.张之洞既与“
激进”
乱党划清了界限,又绝非顽固的守旧,反映到行动上就是对两派虚与委蛇进行政治投机。
E.
张之洞处于特殊历史时代,既想力求图新,又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在思想理论上徘徊纠结,难以抉择。
(2)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6
分)
(3
)在晚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张之洞是如何实行“
开新”“
卫道”
二重变奏的?请简要分析。(6
分)
(4
)张之洞尽管是“
朝廷柱石”
,一生殚精竭虑,欲挽大厦之将倾,最终还是未能改写清王朝覆亡的命运。结合全文内容以及你的认识,谈谈你对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的看法。(8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1)
答C
得3
分,答B
得2
分,答A
得1
分;答D
、E
不得分。(A“
本文展现张之洞的全景人生”
错,只是截取了几个人生片段,其他正确。D
错误解读,不是“
行动上就是对两派虚与委蛇进行政治投机”
,张之洞是坚定的保皇派,只不过披着洋务的外衣罢了。E
他“
在思想理论上徘徊纠结,难以抉择”
错,其变法图新的目的明确,就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2
)①
不少知识分子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道路踯躅徘徊(2
分)。②
更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先进,开始师夷长技(2
分)。③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了知识分子在推行洋务运动和维持封建帝制等问题上产生了诸多的思想分歧(2
分)。
(3
)在开新方面:①
思想上有限度地汲纳西学,革故鼎新。②
行动上积极创办洋务,切实施行洋务计划,将洋务事业推向前进,在两湖、两江地区创办实业、学堂、操练新兵。(答出1
点给1
分,答出两点给3
分)在卫道方面:①
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本(1
分);忧心于“
新学”
对名教纲常的冲击,修撰出“
尊朝廷,卫社稷”
的《劝学篇》(1
分);③
反对政治层面的变革与激烈的社会革命,以挽救清王朝的覆亡(1
分)。
(4
)①
个人从根本上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2
分)。由于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对于张之洞而言,“
开新”
已绝无起死回生之可能,“
卫道”
的种种努力在不可阻挡的革命风潮面前,也越发显现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愚顽,能否认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个人价值能否体现的核心因素(2
分)。②
虽然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个别杰出的人物对社会运动有推动或滞缓的作用(2
分)。张之洞虽然未能挽救清政府,但凭借自己的力量,延缓了清政府覆灭的时间(2
分)。(两个要点,每个观点2
分,分析2
分。从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历史发展的大势角度作答,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C
这三个成语均有因循守旧的意思。“
抱残守缺”
偏重于不肯接受新事物,与③
相对应;“
固步自封”
偏重于不思进取,与②
相对;“
墨守成规”
偏重于按老规矩办事,与①
相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15664.html
相关阅读:《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阅读答案
《捡硬币的男孩》阅读答案
《我的邻居吴冠中》阅读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阅读答案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阅读答案及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