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土
”
李传军
风和土,本是自然事物,一属天气现象,一属地质资源。风和土就像水和阳光一样本来都是自然现象,虽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但它们并非人类生产生活的本身,然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风土合称,即人类社会生活的代称,很早就成为社会惯习,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
其实,早在殷商甲骨文资料中,就透露出
“
风
”
这一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甲骨文合集》
14294
版四方风刻辞及
14295
版对四方风与四时祭祀关系的释文就反映了商朝人对分至四节及其对应物候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构成了殷人独立的标准时间体系,成为殷人制历的重要依据。《合集》
12945
版的记载里,占卜者代商王实行?祭,向四方风神祈祷,预卜一四季的气候与收成的。在这里,四方风已经与四季这一岁时观念密切相关,且对与民众和国家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收成有重大影响。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四方风对四季收成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它才成为象征季节的岁时刻度为国家所重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按照岁时、风候来安排国家祭典、农业生产乃至国家政令、军事生活。
土地是人们的繁衍生息之所,是人类一切生活赖以存在的基础,更是人类所有民俗活动展开的舞台。土地山川,滋养万物,但土地因地域不同而质地有别,其物产也不一样,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家庭族群乃至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民,不同的土地塑造出不同区域人的独特性格,产生了像《管子
·
水地篇》所说的诸如美、恶、贤、不肖、愚、俊的品性和贪?好勇、轻果而贼、愚疾而垢等性格差异。
中国古代的学者,早就深刻认识到风土中的文化因素,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序》里也注意到
“
风土
”
与
“
风俗
”
这对概念里所包含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活的有机统一,他说:
“
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谣也。
”
风土是因大气与大地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地域产生的自然现象。而这种现象又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风土表现出极强的人文特性。风土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地域性。一个地方的风土主要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和。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也处处在适应和反映着环境的特征,在这样的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因此,风土是
“
自然与人文
”
结合的产物。
“
自然
”
是相对人而言的,人与自然的亲近程度、融合程度,决定了风土色彩的浓淡。
“
自然
”
中没有了人,也就谈不上会有风土人情。一定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从而构成了风土。风土是特定区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是人类生活习俗中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最紧密、最稳定的部分。
(本文有删改)
6.
关于
“
风土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人们习惯将风土合称来代称人类社会活动。根据殷商甲骨文资料可知,商代最早将风土合称。
B.
风土之所以具有极强的人文特征,是因为大气和大地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地域产生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
风土就是指一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并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D.
风土色彩的浓淡取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程度。某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越融洽,风土色彩就越浓。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
B
解析:
A“
商代最早将风土合称
”
于文无据。文中谈及殷商甲骨文资料,是为了说明风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
C“
风土就是指一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
”
一句以全概偏。原文为
“
一个地方的风土主要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
”
。
D
风土色彩的浓淡取决于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程度,而不取决于人与人的亲近、融合程度。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
(
词语
)
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
(
概念
)
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甲骨文合集》
14294
版和
14295
版记载,商朝人对分至四节及其对应物候现象有所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作为制历的重要依据。
B.
《甲骨文合集》
14295
版记载了商王举行?祭的场面。由这处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四方风与四季、粮食收成的关系。
C.
《管子
·
水地篇》反映出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民的思想,在管仲看来,人们的品性、性格不同与生活地域不同有关。
D.
东汉学才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阐述了自己对
“
风
”“
俗
”
的理解,并指出不同的
“
风
”
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
“
俗
”
。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
D
解析:
A“
记载
”
一说不准确,原文用的是
“
反映
”
一词;且
“
把这一认识作为制历的重要依据
”
是作者的观点,而非《甲骨文合集》
14294
版和
14295
版反映的信息。
B“
商王举行?祭的场面
”
理解错误,应是
“
占卜者代商王实行?祭
”
。
C
文章提到《管子
·
水地篇》,只是言及管仲所说的人的各种品性和性格,选项中信息属强拉关系,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
”
本来属于天气现象,
“
土
”
本来属于地质资源,它们不是人类生产生活本身,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B.
殷人把四方风作为象征季节岁时刻度,把岁时、风候作为安排国家祭典、农业生产乃至国家政令、军事活动的重要根据。
C.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所,但不同地域的土地质地、物产有别,有的土地适合个体生命发展,有的土地适合家庭族群发展。
D.
风土是一定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该地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体现了生活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
C
解析:
“
有的土地适合个体生命发展,有的土地适合家庭族群发展
”
曲解文意,文章只是说个体生命、家庭族群乃至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
①
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②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12404.html
相关阅读:《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