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齐鲁文化是融合发展的文化》阅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齐鲁文化是融合发展的文化 历史上,齐国和鲁国由于种种因素,形成了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齐、鲁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 齐鲁文化是融合发展的文化

历史上,齐国和鲁国由于种种因素,形成了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齐、鲁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仁者型文化系统;乔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智者型文化系统。孔子曾提出:“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这实际上分别是对齐、鲁两国文化本质特征的概括。这有孔子自己的话为证:“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同上)二是鲁文化属大陆型,齐文化属海洋型。从地理上说,“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
(《史记·
贷殖列传》)鲁国属内陆丘陵平原地带,多贫瘠土地,适宜农作。文化上,齐国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国则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受不同类型文化的影响,齐、鲁两国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学术文化。齐国学术文化偏重智慧型和功利型,涌现出了兵家、法家、纵横家等偏重于实利型的诸子百家;而鲁国学术文化则偏重仁德型和理想型。儒、墨作为当时的“
显学”
虽有不同,但在非攻、尚义、节俭等尚仁德方面二者又是共通的;鲁国异于齐国的独特文化还通过对孔子弟子的形塑而进一步左右着儒学的传承。孔子生前,其弟子就为儒学的创建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去世后,其言论由弟子辑录成《论语》,使之成为儒学的圣典。随着孔门弟子的增多,儒家学派也得到了大发展,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集诸子百家学说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儒学,完成了对孔子学说的第一次改造,从而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学。

后来,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两支不同特色的文化逐渐交流融合,走上了一体化道路。儒学首先传播到齐国,之后又传播到全国各地。齐国之所以成为儒学传播的重镇,一是从战国初期,一直到秦始皇,齐国均在临淄设立学术基地——
稷下学宫。正是齐国这样一个条件,儒学才有机会在齐国得到传播。二是孔子之后两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孟子和荀子,都和齐国的关系相当密切。齐国是孟子实现自己理想的理想之地,他相当一段时间是在齐国;而荀子也长期在稷下学宫传播儒文化。在荀予的书里面,也第一次出现了齐鲁并称,说明当时齐、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推进。三是齐国管仲学派的推动。他们把道家、法家和儒家思想融合起来,其中儒学占了很大部分。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齐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的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儒学从此由“
齐鲁之学”
发展到整个国家的“
独尊儒术”

6
.下面对齐、鲁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文化和鲁文化是两种风格迥异,但实质相同的文化体系。
B
.鲁文化是以周文化为主、东夷文化为辅的仁者型文化系统。
C
.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周文化为辅的智者型文化系统。
D
.齐文化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鲁文化重仁义、尚伦理、贵人和。
7
.下列内容不属于“
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齐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的齐鲁化”
这一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
.代表鲁国文化的儒学首先传播到齐国,并使齐国成为传播的重镇。
B
.整个战国时期,儒学一直在齐国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得以自由的传播。
C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孟子和荀子都曾经在齐国传播儒家学说。
D
.管仲学派把道家、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融合进来,推动了儒学的齐鲁化。
8
.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战国时期的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学,从而完成了对孔子学说 的大规模改造。
B
.齐鲁第一次并称出现在荀子的书里,说明那时候的齐鲁文化已经彻底融合。
C
.汉代初期,董仲舒吸收了齐鲁文化的新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D
.本文从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学术文化的角度论述了齐、鲁两国文化的融合过程。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01901.html

相关阅读:《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