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建筑起源于木构,这已被中西方建筑考古所证实。
中国建筑在黎明期就已经显示出了木构建筑特色。这一方面是适应了自然环境,利用天然资源的结果。中华文明发祥地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黄土广泛分布,后来夯土技术发展,使得木质结构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中式建筑长期使用土木混合结构,造价低廉,取用便利。另一方面从实用性上来看,中式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防水防朽的问题。
中国先民亲近泥土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及“以农为生”观念。在原始生民的观念中,广袤大地为人们提供了维持生命的事物,人依赖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大地,不断加深着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感。
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间保持了同一的风格和结构,因为它是和儒家的伦理观念相一致的。中国哲学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特点,表现在建筑观念上,是并不信奉形而上学的神灵,也没有宗教超越的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注重现实,为现实人生提供一个居所。从建筑材料的质地上看,其他任何材料都不会像土木一样朴实无华,给人带来最大的温馨而使人倍感亲切。同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黄帝位在中央,中央属土,土居中央,上下四方便会秩序井然,代表了一种四平八稳、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可见土木构造在深层次上是中国伦理观念的体现。
木构建筑有它自己固有的形象特征,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最具风姿的大屋顶那微微向上反翘的、甚为柔和美观的曲线的形成,便是古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建筑的某些使用要求,长期改进后创造出来的。
屋顶反曲线的出现最早大约在汉代。到了宋代,我国建筑屋顶曲线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一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有着很形象的向上腾起的动势。这种以曲线为美,追求动感的建筑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动静交替、虚实相济等对比法占有较大比重,反曲向上的屋顶可以说是这一美学法则在建筑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建筑是巨大的、静止的、向下压着地面的庞然大物,而反曲向上的大屋顶,四角起翘的屋角就赋予它很强的向上动感,也使实的建筑变得更为轻巧,两者相配合,就创造出一种亦动亦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是完全吻合的。而这种审美结构的获得,依赖于木质的承重结构。
1
.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建筑风格、结构一直没改变,原因之一是先民们“以农为主”的观念。
B
.中国建筑刚开始就是木构的建筑特色,这主要考虑的是防水、防朽的问题。
C
.中国建筑的木构特征来源于天然资源,这可以就地取材,使房屋造价低廉。
D
.中国建筑质地朴实无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屋顶的特征表现动感特征。
2
.下列关于中国建筑体现的“处世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的土木建筑,体现了现代人对土地依赖、对泥土的格外偏爱。
B
.中国建筑的木构与儒家的伦理观念一致,体现哲学家的伦理色彩。
C
.注重现实,不考虑宗教超越的观念体现在中国建筑上是木构建筑。
D
.中国建筑的本质特征是动静交替、虚实相济,吻合了传统的审美。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中西方建筑起源是一样的,都起源于木构,这与人类初始时对虚实的追求有关。
B
.夯土技术的发展、成熟,是中国建筑的木构稳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
C
.对泥土的偏爱,使得中国建筑多选用木构特征,这体现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
D
.木构原因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土居中央,代表四平八稳的安定社会的特征。
参考答案:
1
、
B
(
“主要考虑”错误。木构的原因有两个,选项只是其中之一。)
2
、
C
(
A
“现代人”有误,指“先民”。
B
项,不仅仅是体现了“哲学家”的观念。
D
项,“本质特征”有误。)
3
、
B
(
A
项,起源关系到人类“虚实的追求”没有根据,“虚实的追求”体现在中国建筑的屋顶特征上。
C
项,“多选用”有误,文中说中国建筑“完全是木构”。
D
项,木构的原因很多,选项是其中之一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81011.html
相关阅读: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