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审判概况:
1、时间:1945、11??1946,10
2、内容:判处战争罪犯;判决纳粹党的领导机构、秘密警察和党卫军等为犯罪组织。
3、意义: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侵略战争发动者的第一次法律判裁。审判起到了警世作用,有利于防止出现新的战争狂人再度重演历史悲剧。
东京审判:(惩处日本战犯和消灭军国主义势力不彻底的)
时间:1946、5,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
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局面下,盟国处置日本并取得成果的唯一的一次协调行动是审判日本战犯。东京审判是由中、苏、美、英等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主持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法庭庭长和检察长都是由他指定和任命的。这项审判使日本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仍然是一项正义和公正的审判。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干涉军事法庭,没有审判负有战争罪责的天皇,对于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民的法西斯战犯也没有起诉,这是东京审判的缺憾
纽伦堡审判:
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其中规定战争结束后,要把战犯押往犯罪地点,由受害国根据国内法进行审判。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签署的《伦敦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进一步规定,由四国各指派一名法官和一名预备法官组成国际军事法庭,对无法确定其具体犯罪地点的纳粹罪犯进行统一审判。1945年10月18日,国际军事法庭第一次审判在柏林举行。11月20日以后,审判移至德国纽伦堡进行。1946年10月1日审判结束,其中,共开庭216次。法庭根据四条罪行对罪犯进行起诉和定罪:策划、准备、发动进行战争罪;参与实施战争的共同计划罪;战争罪(指违反战争法规或战争惯例);违反人道罪(指对平民的屠杀、灭绝和奴役等)。前两条合称破坏和平罪。法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名作了审判。判处戈林、鲍曼、里宾特罗甫等12人绞刑,其中,戈林在临刑前服毒自杀,鲍曼为缺席审判,无法执行,其余10人均执行。其他人被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同时,法庭还宣布党卫军、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等为犯罪组织。此外,美国军事法庭还在纽伦堡对纳粹德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机构与组织中身居要职的177名被告进行了后续审判,判处24人死刑(其中12人被执行),释放35人,其余都被判处有期徒刑,但到1956年即全部释放。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东京审判:
根据《波茨坦协定》关于惩处战犯的规定,1946年1月19日,同盟国授权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特别公告,宣布在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及惩罚被控以个人身份或团体成员身份犯有破坏和平罪(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破坏战争法规罪(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的犯罪行为)和违反人道罪(对平民进行杀害、灭种、奴役和放逐,或以政治、种族和宗教为理由对平民进行迫害的行为)的日本战犯。中、苏、美、英、法、加、澳、新、荷、印、菲等11国委派法官组成了法庭,澳大利亚法官韦布任庭长,美国律师基南任检察长,中国也派出了法官参加审判。1946年5月3日,法庭开始审判,两年半以后,即1948年11月12日宣布判决。东条英机、广田弘毅等7人被判处绞刑,于当年12月23日在东京巢鸭监狱执行。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1、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
(2)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垄断资本家的选择;
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2、重大事件:
(1)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2)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3)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4)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3、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3.1.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兴登堡任命仪式)
4、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1918年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封建残余意识、军国主义传统并没有被肃清,一有机会就顽强地表现出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狭隘民族沙文主义意识和复仇主义情绪。
30年代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使完全丧失殖民地、金融力量薄弱而又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德国濒于总崩溃的边缘,中下层民众和统治阶级对魏玛政府的无能日益不满,魏玛共和国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
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蛊惑人心的欺诈宣传下,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党,得到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到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议会选举中,是惟一能够战胜共产党和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有组织的力量。所以,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均认可纳粹党,从各方面支持纳粹党当权。与此同时,各资产阶级政党对群众的影响已严重削弱,缺乏有能力、有远见、能够吸引群众的政治领导人。
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互相仇视,由来已久。而且,双方均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认为在具有悠久的工人运动传统的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会取得胜利。他们对德国工会分裂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社会民主党工会、保守党工会、共产党工会、基督教工会,没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而也就未能阻止纳粹分子攫取政权。 这样,在1932年的政府危机中,骗取了中下层民众支持的纳粹党,被统治阶级推上了权力中心,得以上台执政。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的道路取得政权而建立起来的。而日本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像德国那样全国性的法西斯党,只有一些民间法西斯小团体,所以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主要是军部取代政党内阁的过程,建立了以军部为主体的法西斯政体,具有军国主义色彩。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进行的,是通过取缔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一切政党而建立起来的法西斯一党专政。而日本法西斯政权主要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形成的,是在军部与政党内阁以及军部内部的斗争中实现的。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其首先针对的目标是国内的革命力量。法西斯政权建立起来以后,才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而建立的,日本是首先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1、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⑵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重大事件: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3、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广田弘毅组阁。
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4、统治政策;
(1)对内: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2)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北进派”:陆军以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同德国夹击苏联;
(4)“南进派”: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
(5)基本国策:“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1937年,近卫文?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原因:
①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威胁到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威胁到英、美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法西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
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苏、美两个大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2、过程:
①美国改变、放弃“中立”政策:1939年新的《中立法》??1941年通过《租借法》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②美英联合: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
③支持苏联:1941年9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定关于美英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④全世界联合:1942年初华盛顿《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3、性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4、主要活动:
①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
②为了发挥同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四大盟国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③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战场,以苏联为中心的苏德战场和美苏盟军支持的北非战场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5、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过程。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①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
②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③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④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⑤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⑹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80480.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