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美和美的东西》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
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
?
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2
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
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
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
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
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
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
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
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
美是什么"
的问题。
D.
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14
.指出画线部分“味
外之味
”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
分)
15
.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4
分)
12
.【答案】AE
13
.【答案】D
14
.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后一个“味”是指构成没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5
.这个事例说明,(1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2
)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样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18.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A.
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
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
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
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19.
阅读下面事例,回答问题。(每小题2
分,共4
分)
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片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
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

这个现象印证了本文中的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

综合文中杜甫诗的例子与本事例,体会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填空:
当事物令人( )时,它是美的;当事物令人()时,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20.
文中划线句,前一个“
味”“
色”“
声”
,是指美的物质的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是事物的具体属性;后一个“
味”“
色”“
声”
,是指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请仿照下文对《咏鹅》一诗中美在“
声外之声”
的理解,写出对此诗美在“
色外之色”
的理解。(4
分)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美在“
声外之声”
示例:这句话中第一个“
声”
指的是《咏鹅》诗句中的“
鹅,鹅,鹅”
的叫声,它是属于鹅这个动物的自然物质属性,是构成美的因素,但美应指超越了具体属性上升到了本质,是东西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诗句中的三个“
鹅’
字连用,像是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这种反复咏唱之后,体现出音色高亢嘹亮,让人想像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颈项朝天长鸣的形象,它生动得意的神态打动了作者,这是叫声,更像是兴奋、喜悦、得意、呼唤、传情……
的响亮歌声,这歌声与美丽的蓝天,碧绿的江水融为一体,在这一方空间留有回响。这叫声中的丰富意蕴就是一种美,是声外之声。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8
.(2
分)A
19
.①
(2
分)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

(2
分)当事物令人舒适、兴奋、喜悦,甚至赞叹时,它是美的;当事物令人恐惧、担忧,忧伤、痛苦、愤怒时,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20
.(4
分)
美在色外之色:这句话中的第一个“
色”
在诗中表现为: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这些都是属于事物的本来的物质属性,是构成美的因素,但美是指超越了具体属性上升到了本质,是东西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鹅毛的“
白”
与江水的“
绿”“
青”
对照衬托,鲜明耀眼;鹅掌的“
红”
与水波的“
青”
相互映衬,这些又与明丽的自然融合,越发突出鹅的美丽、水的清澈,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一个“
浮”
,一个“
拨”
,又动静结合,使色彩更加灵动富有变化,突出表现出鹅在水中兴奋、自由嬉戏的活泼可爱,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这样色彩在衬托、融合中形成一幅画,是充满无限生机的,给人感染,值得品味的一幅画,这是色外之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79364.html

相关阅读:《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