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每小题3
分)
英国印藏佛教学者David Snellgrove
曾经指出,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印度佛教中有的,藏传佛教中全有;印度佛教中已经失传的,也在藏传佛教中保存了下来,还得到了发展。例如藏传密教,它来源于印度,但其发展则远远超出印度原有的传统。与汉化甚深的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直接联系显然更深、更明显。是故,长期以来在西方和日本的佛学研究传统中,藏传佛教研究每每与印度佛教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印藏佛学研究通常是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最受关注,也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利用丰富的藏传佛教文献,借助活着的藏传佛教传统,接受过全面的语文学、文献学训练和具备良好佛学素养的佛教学者可以复原、重构早在13
世纪就已经失落的印度大乘佛教传统。
由于流传至今的古印度梵文佛教文献并不很多,现存的梵文佛教写本也大都是相当晚的作品。所以,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其中尤以藏传佛教文献最为重要。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4569
部,其中包含了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佛教于公元7
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藏语书面语也在这时确立,故藏文从一开始就与佛经翻译直接相关,它的语法和构词法也多与梵文类近,故用藏文翻译梵文佛经从用词到语法构成均较容易相互对应。到公元9
世纪初,藏文佛经翻译数量已相当可观,但由于译师的组成相当复杂,除了吐蕃译师外,也有来自汉地和印度,乃至中亚的译师,再加上流传到吐蕃的佛经原典来源不一、传承混乱,故藏文佛经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规范佛经翻译体例、统一佛典翻译用词,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字典——
《语合二章》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
《翻译名义大集》,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还有,藏文佛经翻译自始至终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按照14
世纪西藏著名佛学大师布思端辇真竺(1290-1364
)在其著作《布思端教法源流》中的统计,先后来吐蕃参与藏文佛经翻译的著名印度学问僧计有93
名之多。其中不少在10
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是故,精通梵、藏两种文字的佛教学者,不难通过藏译佛典来想象梵文佛典的本来面目,重构已经失落的梵文原典。因此,藏文成为研究印度佛教者必须掌握的工具语言,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节选自《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刍议》)
1
、下列对藏文佛经的表述,不符合愿闻内容的一项是
(
)
A
、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四千多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
B
、佛教于公元7
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藏文佛经的翻译数量就已相当可观,但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C
、藏文佛经翻译一直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许多著名的印度学问僧都来过吐蕃,为藏文佛经翻译做出了贡献。
D
、佛教学者如果精通了梵、藏两种文字,就可以通过研究藏译佛典来揣摩原典的主要内容。
答案:B
【解析】B
项“
佛教于公元7
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藏文佛经的翻译数量就已相当可观”
有误。由原文第2
段可知“
到公元9
世纪初,藏文佛经翻译数量已相当可观”
,而不是“
公元7
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与藏传佛教相比,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B
、藏文与梵文的构词法和语法有相似之处,翻译出来比较容易相互对应。
C
、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即藏传佛教文献。
D
、如果掌握了藏文这一工具语言,就将会对研究印度佛教起到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C
项“
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即藏传佛教文献。”
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
其中尤以藏传佛教文献最为重要”
。
3
、文章最后一句说,“
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不能表现其原因的一项是()
A
、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不管是印度佛教中有的,还是已经失传的,都能在尹传佛教中找到,甚至有的还得到了发展。
B
、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典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
C
、不少在10
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D
、在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将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通常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其他研究无法企及的成就。
答案:D
。【解析】D
项是强调“
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结合起来‘
研究’
的成就”
,不能表现“
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71472.html
相关阅读: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