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
、“
清淡”
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与白居易“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
琴者,禁也。作为“
圣人之器”
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
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
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
大音希声”
、“
至乐无乐”
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
天籁”
、“
地籁”
与“
人籁”
三类。认为只有“
天籁”
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
.下列关于“
古琴”
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和雅”
、“
清淡”
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
.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
.古琴作为“
圣人之器”
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2
.下列对“
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
和雅”
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
.庄子认为只有“
天籁”
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清淡”
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
.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
.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C
.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
.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
清淡”
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69806.html
相关阅读: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