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
烧”
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火灾发生5
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迟迟没有回应舆论关切。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
月8
日
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
踢皮球”
之后,只得到一句“
领导不在”
。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②
在公众等待有关部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
堵”
、“
压”
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来时有发生。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③
当下,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
一报两刊”
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和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如果在一个“
人人都有喇叭”
的时代,还以“
大喇叭代”
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④
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说到底,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⑤
善待媒体,不是应付媒体,也不是利用各种纯熟的公关技巧来“
忽悠”
媒体,更不是对付和“
摆平”
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⑥
舆情并非“
敌情”
,民意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⑦
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⑧
好在,
月9
日
有关负责人”
公开回应了河南兰考火灾事件。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互动的开始。
(《中国青报》
1
月10
日,有删改)
10.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文章第①
段中“
舆论的不满”
指的是公众对民政部在兰考火灾后迟迟没有回应舆论以及事后相互推诿的态度表示不满。
B
.执政者要学会适应当今媒体环境改变的全新时代,正确认识、对待媒体,这理应成为执政者所必备的重要素养和能力。
C
.执政者面对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刻意推诿回避,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造成的。
D.
文章最后一段回到兰考火灾事件上,交代了事态的最新状况,这样写既呼应了开头,又扣紧“
互动”
这一文章的关键词。
11
.作者为什么说“
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
?(3
分)
12.
在作者看来,执政者怎样才能做到“
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3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
(3
分)C
(“
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
的说法有误,应是“
政府与公众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平台”
。)
11.
(3
分)①
媒体从业者是公众与执政者之间的沟通者;②
新闻媒体是公众与执政者之间的交流平台;③
执政者处理与媒体关系的方式直接影响了公众对执政者的看法和认识。(共3
分,每小点1
分。)
12
.(3
分)①
勇于面对社会问题;②
在对待媒体曝光社会问题上应有正确的态度;③
转变观念,适应新闻自由和开放的媒体时代;④
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借助媒体与公众进行良性沟通。(一点1
分,答对三点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63943.html
相关阅读: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