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题。
文化保守主义是在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过程中,主张以传统主流文化的价值作为现代化中介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并以传统文化为栽体引进外来文明,来实现民族生命稳定与持续过程中的文明汇合的一种思潮。而现代中国儒学式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国现在不仅要增强“国力”,更要回归“国性”,因为“国性”才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标志。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起到了制衡全球化所带来的价位世俗化的消极影响的作用。世俗自由主义使中国人权意识觉醒,有其重要的意义。但在西方,自由主义在
20
世纪下半期开始走向理俗化,鼓吹绝对放任与自由,抛弃了古典文明教化精神,也引发了从自由放任主义向“动物化”退化的严重文化危机。当代中国人特别缺乏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不能不使人们反思自“五四”以来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消极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原有的士大夫与中产阶级的精致性。
新世纪之交,由于旧的文明价值被人为地铲除,在中国人的自由启蒙价值中,本来就缺少抵制低俗化的精神资源,而主要来自美国的外来思想,又缺少了对文明德性的关切。正因为如此,如何从传统儒家精致文化中获得制衡世俗文化冲击的资源,避免整个民族在过度世俗化过程中,走向动物化与低俗化,就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恰恰可以转化为平衡现代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由价值的文明要件。经过创造性转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平衡世俗自由主义的绝对自我中心价值观的作用,具有克服无根化与人生意义感缺乏的后现代病的作用。
儒家最关键的东西是发掘人的内在资源,并使之充满人的身心,以此为基础光大,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力量,以之立足于世界,并与恶势力抗争。更具体地说,仁就是内在的精神资源,它就是把人性中的善外化到世界上去,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自我实现的自得之乐。这使人脱离了低级状态,脱离了动物性。
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学说就因其制衡动物化与人性异化的功能,而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可以形象地表达儒家这样一种,人格力量
:
一个内心充满仁的精神的人,足以对环境无所忧俱。
必须指出的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兴面临许多障碍与困境。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儒家的资源已经几乎丧失殆尽。几代中国人已经不再接触儒家经典,人们并不了解孔子的思想,在理性层次上,谁也说不清传统文化是什么,儒家有什么精华的东西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情感上倾向于回归,理性上谁清传统文化是什么,儒家有什么精华的东西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情感上倾向于回归,理性上谁都说不清要回归什么,这是当下国人精神世界的困惑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回归文化保守主义,国人的心态因素先于理性认识因素。因此,传统文化的复兴任重而道远。
(
选自萧功秦《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有删改
)
1
、与“文化
保守主义”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
A
、文化保守主义提出以传统主流文化价值为代化中介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B
、文化保守主义可以有效地制衡当前全球化过程中价值世俗化的不良影响。
C.
文化保守主
.
义的兴起必
.
能使国人构建原有的士大夫和中产阶级的精致性。
D
、文化保守义在中国的复兴而临儒家传统文化资源接近完全丧失的现实。
2
、下列对原
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第一段论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在现代中国儒学式微的背景下抵制自由主义影响所起的重要作用。
B
、第二段
.
从旧的文明价值的消亡与外来思想的冲击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后现代病的作用。
C
、第三段强调把“仁”,作为人的内在精神资源,引用《论语》中相关句子只是证明儒家思想所具有强烈现代性。
D
、第四段在前文论述文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价值等基础上,强调了当下国人回归文化保守主义在理性认识上的茫然。
3
、下列对
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自“五四”以来,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因抛弃古典文明教化精神产生消极影响,致使当下国人丧失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
B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平衡世俗自由主义的绝对自我中心价值观的作用,并能克服无根化与人生意义感缺乏。
C
、“仁”具有山内而外的影响力,能够把人性中的善外化到世界上去,从而获得精神自我实现的快乐,并让人脱离低俗
.
D
、人们对儒家思想中何为精华这一问题还远未达成共识,只要国人对孔子的思想有全面的了解,“回归”就可实现。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
C
2
、
D
3
、
C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42099.html
相关阅读: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