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文学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的发展趋势。这当然值得肯定。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改革开放30多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值得讨论。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不如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原因如下:
③第一,概念化之虞。“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前些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内外读者和观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口号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资助的形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这些很多表现当下现实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历尽艰辛的 “崛起”神话。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现“中国经验”,他们会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⑤第三,虚假化之虞。 “中国经验”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好”东西,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这些来国家文化和宣传部门一直在极力推动“中国经验”的宣示和传播工作,把它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前提下,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当然只能正面描绘,释放“正能量”。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文学作为一种宣传工具来使用,难免会弱化甚至取消文学的批判功能,很多作家为了获奖、为了获得国家资助,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宣传口径,回避现实的复杂性,高唱廉价的“欢乐颂”。为了宣传而进行“文学造假”,我们以往不是没有这种教训,“高大全”的魅影我们不应该忘记。
⑥鉴于此,我们提倡文学表现“中国体验”,这是因为:
⑦第一,相对于“中国经验”的口口判断,“中国体验”侧重于审美判断。体验是个体用生命去感悟,用情感去浸泡,是从事实中见出诗情,从经历中悟出意义。体验来自经验又超越经验,是对经验的美学提升,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⑧第二,相对于“中国经验”的口口性,“中国体验”更侧重于个性化。不同的审美主体由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面对不同的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即使同一主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中,面对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中国体验”是无数中国作家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自己所经历的中国变化的独特体验,这种千差万别的个人体验凝结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就构成了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⑨第三,相对于“中国经验”的口口功能,“中国体验”更能体现文学全面的社会功能。“中国经验”之中也应该包含“中国问题”,崛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盛世之下也有辛酸。可以这么说,正是无数个体的艰难奋斗拉升了我们扶摇直上的GDP,他们的生活不光有欢乐,还有悲伤和痛苦。“中国体验”来自于每个创作主体真切的生活感受,它是环境、经历、事实与作家生命体验的同一,是作家情感反应的自然流露,它以生活自身形态的丰富性和作家感受的真切性为“中国经验”的再总结提供鲜活的案例,它以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为中国崛起的主旋律奏响沉重的伴奏曲,在喜怒哀乐的文学世界里再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文学不光是唱赞歌,它以更全面和更持久的力量推动着现实的改变和中国的进步,以“中国体验”的真切和丰富对“中国经验”进行文学反思,是为了更光明的中国前景。(《文艺报》02月25日)
1.第①段“凌空蹈虚”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对“中国经验”在文学表达中受到关注的原因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中国模式” 广为人知。
C.中国经济建设成绩显著。
D.高度抽象,有理论高度。
3.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3分)
4.根据文章,分别写出⑦⑧⑨三段方框中应该填入的内容。(3分)
5.根据第⑨段,具体说说怎样才能发挥文学“全面的社会功能”。(3分)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论点的?(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分)脱离现实
2、(2分)D
3、(3分)都不约而同地想表达具有共识的“中国经验”;作家职业化,凭想象写作,跟现实隔膜。(答出1点给2分)
4、(3分)价值 共通 宣传
5、(3分)关注中国经验中的“中国问题”;作家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关注生活的丰富性;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答出1点给1分,满分3分;只答“中国体验”给1分)
6、(4分)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应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1分)。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首先分析了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存在的问题(1分),而后有针对性地陈述文学应表现“中国体验”的理由(1分),先驳后立,对比鲜明(1分),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35629.html
相关阅读: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