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
没文化”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
文化侵略”
,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
中国文化中心论”
,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
传统文化”
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
活动铺天盖地,“
论坛”
、“
讲坛”
、“
大讲堂”
,图书报刊“
牛皮癣”
,只要是“
传统”
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
传统文化”
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的“
大师”
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
《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由“
硕鼠”
迅速长成“
老虎”
,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
不加定语限制的“
传统文化”
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
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
传统文化”
等于“
优秀文化”
或“
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
瘦长的祖国”
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1840
才真正见到“
海”
,付出了那么大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朱建信《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有删改)
12
.根据文意,标题“
文化的长度与高度”
中的“
长度”
是指 ,“
高度”
是指 。(4
分)
13
.关于“
弘扬传统文化”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文化不加以区分,不考虑其在科学、文明和进步方面是否具有积极意义,盲目地弘扬,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
B
.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我们不能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
C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有,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
.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
14
.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美国的立国史虽然比较短,但是其产品和技术比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B
.作者反对“
论坛”
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
C
.“
传统文化”
不等于“
优秀文化”
或“
先进文化”
,它不能够孕育出现代科学技术。
D
.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
长度”
指文化的历史,“
高度”
指文化的先进性。
13
.B
(夸大范围,“
非常可怕”
的不是“
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
,而是不加辨别的弘扬活动。从第二段来看,作者的表述是“
所谓”
的“
传统文化”
。)
14
.C
(A
.因果失当, “
产品和技术”
的发达只能是文化高度的结果而非原因。B
.夸大范围,作者反对的是“
只要是‘
传统’
都在大力弘扬之列”
的做法。D
.违背原意,文中说“
中华民族”“1840
才真正见到‘
海’”
,意为已经认识到了外部的世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33675.html
相关阅读: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