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
①华夏文化有着历史上的辉煌,但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阻碍科学创新的因素很多,有物质上的、文化上的;但根子还在文化,这是科学创新的土壤。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说不大清楚却又无所不在的特征,往往习惯到不能自察,只有和别的民族比较才能发觉,但又深入血脉之中,好比文化细胞里的基因;虽经千流散,性格鲜明依旧。创新文化就是属于这种层面的东西,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得向这样
的深层次里反思。
②如果拿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文化源头的代表进行比较,孔子谈的主要是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到生物学都有兴趣,现代科学之产生于西欧,不无文化历史原因。自然科学的产生,源自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是为了实用。但这种兴趣在中国古文化里比较淡薄。中国人感兴趣的,一种是儒家之道,另一种是技术的应用。科学研究只为实用服务,“为科学而科学”是受批判的。这种重实用、轻精神的科学观容易导致浮躁、肤浅。科学____
是生产力,____
是文化,对科学有如痴如醉的热爱,____
会有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创新。
③东西方文化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权威崇拜”。基于农耕经济的华夏文化,特别主张尊师敬祖,学子的任务在于“替圣人立言”,只需引据“子曰”“诗云”,并不要求科学论证。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好背道而驰。如果在学术上只会师承、“紧跟”,对国内外权威唯马首是瞻、看脸色行事,创新就无从谈起。
④近百来中国经历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反复,又对创新形成了新的障碍。170
前的鸦片战争,逼出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讨论。与之伴随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百来快速、频繁的文化反复,“尊孔”和“批孔”就是一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像我们那样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期里,对自己的主流意识全面否定和再否定,让是非、善恶的概念,如此频繁地经历180
度的翻转。反复过多的后果,一方面是文化支柱的损坏和精神信念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泛滥。历史表明,文化多样性才是创新的最佳环境,相互交流而又相对独立,对外开放又保持特色,例如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或今天的西欧。当今世界在文化上的一边倒,并不见得是好现象。
⑤随着亚洲经济的复兴,东方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将被重新确定,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在新条件下对传统古文化作重新认识和“信息挖掘”,是中国创新路上的“法宝”之一。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这固然不利于早期分析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今天的系统科学整合研究,这种思维方式有没有优势可以发扬?
⑥而中国的当今文化中,也包含着许多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文化反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提上日程的国家大事。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令全世界同行羡慕的科学春天。然而要使科学投入变为科学创新,不但要有规划,还要有推进创新文化的系统举措。
⑦科教和文化单位,对创新文化最为敏感。导向最重要,学校的特色各有不同,但决不可以去培养扭曲了的“社会人”。担负着科技传播责任的媒体,不少却患有趋同和广告化的通病,把科学家当模特儿宣扬,把研究成果当商品炒作,这种陋习有待主管单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加以纠正。从文化角度发展科学,重要的发力点在于科普的质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迫切需要将科学进展用非专业的语言进行传播。其中的关键在人。
⑧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会是一个各地齐步走的过程。德国以“科学城市”的评比来促进科普,中国能不能也提倡建设创新型城市?举例说,“海派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如果能重新定位、去芜存菁,上海能不能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
⑨总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和建设小康国家一样具有历史意义、而又不可分割的宏伟目标。那时候的中国不单是经济腾飞,而且在精神上一扫暮气旧习,新意盎然地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前景!
1
.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这样
”在文中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2
.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入最合适的选项(
)
。(2
分)
A
.不但/更/就
B
.不但/更/才
C.既/又/就
D
.既/又/才
3
.本文主要从□□和□□两个角度“直面”我国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4
分)
4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第②段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比较,阐明了古代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的观点。
B
.作者认为,是否重视“技术应用”和“权威崇拜”,是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标尺。
C
.第④段以“尊孔”和“批孔”的例子来证明我国近代文化主流意识曾屡遭颠覆。
D
.文章结尾论证了创新型国家和小康型国家的关系,认为两者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5
.从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严谨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特点。(3
分)
6
.第⑧段作者提出上海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请你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简述理由。(4
分)
参考答案:
1
.(
2
分)民族文化特色(因素、基因)
2. (2
分
)B
3. (4
分
)
传统、现实
或:反思、举措(对策、设想)
4
.(
2
分)
C
5
.(
3
分)(
1
)用转折复句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的全面判断,看到不足,更看到当今的价值。(
2
)用商榷的语气引导读者思考,不强加于人,使语义表达更准确严谨。
6
.(
4
分)建议
2
分,简述理由
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15669.html
相关阅读: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