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类型
从内涵上看,近两年的新课标地区高考历史试卷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甚至可以说全部体现了能力立意。从形式上看,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成为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具体来说,能力立意选择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判断推理型。判断推理型中有一种难度较大的类型,那就是程度型或最佳型,即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也没有明显错误,只是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主要考查同学们辩证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此题型理论含量较高,能力要求层次高。此类题目的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重要”、“最突出”、“较为全面”、“较为准确”、“根本”、“主导”等程度限定词。解答此类题目,可以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例1.(2011年海南单科卷,第14题)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B.德国 C.日本D.俄国
【解析】 这是基于史实的判断推理,前半段反映的是议会民主;后半段则是联邦制下各州拥有很大的自治权,这是判断本题答案的关键。
【参考答案】 A
例2.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
A. 古籍的记载B. 屈原的作品
C. 政府的声明D. 学者的解释
【解析】 该题是程度型选择题,它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隐含着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选项与题干之间不是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程度关系。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当然是原始记录的第一手材料(史籍)。
【参考答案】 A
2. 论断论证型。这种题型又可再细分为三种类型:
①由论点找论据;
②由论据推论点;
③题目中提供了不同的论点与论据,同样的史实不同观点,不同的史实同样的结论,让你分析鉴别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例3.(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14题)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 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了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参考答案】 A
3.因果关系型。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辨别出事件发生(或出现)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2)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3)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因果联系,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4.(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13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科举制度,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参考答案】 D
4.概念理解型。历史概念是根据历史背景、存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于历史概念是史实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实,下联规律,反映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识水平的高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出同学们学科的发展潜能,所以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要注意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准确、深入理解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背景、内涵、外延、评价等要素)。
5.比较归纳型。比较相同点时,一定要注意所给选项是否都符合题干要求,有一个不符合就不是相同点。一般选择题比较点的选择主要是对两个或多个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特点、实质(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例5.国民大革命和辛亥革命有其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
A.指导思想方面B.领导力量方面
C.革命任务方面D.革命结局方面
【解析】 有些同学选择了A或B。这些同学把“内在的联系”理解成了只要有相同的地方就可以了,或者简单的理解成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以在A、B、C几个答案之间难以作出选择,只好跟着感觉走。
【参考答案】 C
6. 辩证思维型。主要包括两种基本型,一是考查同学们是否能够全面地、发展地认识历史事务;二是要求同学们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7.材料解析型。从形式看,最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中的材料解析型选择题受到热捧,比例不断上升。材料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如运用学者观点、报纸评论、社会生活场景、历史图片、大事年表等材料为题干。
但是从解题角度看,万变不离其宗。首先还是准确审题,要“三看”:一看材料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材料反映问题的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材料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材料一般会通过多种途径给答题者提示,如材料的作者(教材中出现的人物)、材料的时间、材料中的史实细节与教材有吻合乃至一致的地方,注意这些显性的和隐性的提示,我们就可以确定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史实或观点,为正确答题奠定基础。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的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联系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是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
例6.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表:发生这种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 社会生产力发展
C. 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整产业结构
D.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解析】 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以此题为例,第一步,读懂表格,通过表格的数字,理解题干所问的“这种变化”是指什么变化。很明显,表格的数字反映出来的是三个国家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第二步,探究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这就需要结合课本所学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参考答案】 A
有些题目模拟了史学家研究过程和研究方式的情境,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向。如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有的完全是对材料的解读与概括,姑且称之为史料中心思想和核心观点归纳型选择题。 例7.(2011年浙江文综卷,第20题)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 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所说的。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B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参考答案】 D
二、方法解析
如何提高选择题解答能力?对于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的题目,即以知识立意为主的题目,在扎实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运用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例8.(2011年江苏单科卷,第 6题)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过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 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 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 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中华民国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依照的是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
【参考答案】 A
2.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明显不恰当的,排除它,然后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有的题目经过一次排除可能还无法得出正确答案,则需经过多次排除,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9.下列发明由德国人完成的有
()
①飞机 ②发电机 ③汽车 ④电话 ⑤无线电报
A.①③⑤ B.②③⑤
C. ①③ D. ②③
【解析】此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发明的相关基础知识,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好,此题就可以运用肯定法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若有部分知识把握不好,也可用排除法。一般来说,同学们应该知道飞机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就可排除A、C,而在B、D中只要知道无线电报是由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的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D
3.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部分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例10.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俄国 ⑤日本
A. ①④⑤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解析】 本题各选项中均含有①④⑤,因此①④⑤肯定符合题意,可放在一旁,不必考虑,只要分析②③是否正确就行了。根据所学知识,法、德两国虽在中国强占过“租借地”,划分过势力范围,但并未“割占”过中国领土,故含有②或③的选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参考答案】 A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11756.html
相关阅读: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