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受教研室卜老师的委托,我很荣幸地在这个大会上发言。奔五的人了,此时此刻,我还是和
30
多岁一样激动、紧张,不过我依然有信心,想努力发好这个言。
首先讲一个教学上的案例:教学庄子《逍遥游》后,一学生课后和我探讨: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简直是无稽之谈。我告诉他:你的想法很正常。庄子的文章,我们只能洗耳恭听,因为庄子的声音如同如来佛祖低、浑、厚的声音,来自高山空谷。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泯然众人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然而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庄子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学生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我们一中人在南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从
2007
9
月开始,到现在已经有
7
的时间了。从“盲人摸象”到“六步四疑五悟”到今天的“六元疑悟”的教学模式,从只有教案到有我们自己的学研案到有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自己的学研指导案,我们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教高三还好点,教高一高二就有点艰难了。不必说那行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常态推门听课,也不必说教育局的一对一
PK
赛,更不必说市级市外级教学比武,单是应付这样那样的验评与外来参观活动,就搞得老师们头昏脑胀。
然而这正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学课堂,是在整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吸纳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崭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同如来佛的声音,来自高山空谷,我们只能洗耳恭听。下面我和同仁谈谈我们思想方面的成长。
1.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2.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
3.
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充分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说到这里,突然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卜老师不是要我汇报老师的思想成长,而是要求探讨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我又自圆其说,没有思想的成长,何谈新课改,我又何错之有呢?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孜孜追求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
问题
1.
美其名曰“质疑问难”,实质则是引向“预设环节”。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踊跃质疑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就其形式而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应该仅仅凭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来衡量其主体地位体现与否。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虽然鼓励学生从课题质疑,从教材的内容质疑,但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没有提供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没有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向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质疑问难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如一老师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师介绍很多相关资料,引入课文。然后划分层次,概括主题按部就班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标兵文章,支离破碎成毫无生机的标本文章。课文时标兵,不是标本。标兵是动态的,活生生的。
试想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性推测的例题
,
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
,
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
,
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
,
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是完全可取的
,
例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有关内容方面向课外延展探究。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困惑写在小纸条上,由课代表搜集整理出共性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分给各个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本组同学共同协作,发微析疑,之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形成文字材料。这样既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
,
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应该把“质疑问难”当作晃子,而应当让其发挥作用。质疑问难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价值”不高,但作为老师要把学生提出的过“散”的问题进行“整合”,过“大”的问题进行“分解”,过“偏”的问题进行“引导”,注重教学的生成,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得到回归。
问题
2.
美其名曰“自主学习”,实质则是引向“意想答案”。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喜欢怎么学习就怎么学习。”这是在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进行“自主学习”。就其指导思想来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个性,然而,有些教师抽查个别学生学习后,却说“谁来向他挑战?”“谁能比他说得更好?”教师的本意是鼓励学生相互竞争,勇于挑战对手,同时也能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当某个学生说的是教师意想中的答案时,教师就会要求全体学生学着他的样子去读,那些富有个性的学习就在“学着他的样子去学习”中消失了。这方面我就不举例了。不要打着“自主学习”的晃子,然后把学生引到整齐划一的轨道上来。应该避免一味正向思维的机械性
,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把握一个原则:把每个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教师先不作讲解指导,学生没有版本可照,就不会去追求像教师那样“学得像”的自主,他们结合自己的体会与生活体验,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学习才会富有个性,学生才会学得有声有色。
问题
3.
美其名曰“合作学习”,实质则是引向“标准答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探究方式,它可以超越文本的界限,集大家的智慧来深化对已知或未知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和支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大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一老师教学《咬文嚼字》,有一环节让学生找文章中的观点性句子,让学生在课文上划记,这本不是什么开放性问题
,
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就在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穿梭,努力地寻找自己意想中的答案,终于发现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与标准答案相近或相同,在学生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就先请该小组同学汇报,然后精心地点拨或彰显其成果。至于其他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则是“蜻蜓点水”,有时还不给其他小组汇报成果的机会。
关于“合作学习”,有的老师还以一个“正当”的理由来解释:由于时间关系,其他小组讨论的结果,大家下课后再相互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不应该是摆摆样子,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解决的认识上的重要问题。
审视我们课堂教学,我们应谨防种种“虚晃一枪”的假象,下面的场景要特别小心:语文课堂上经常呈现出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待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迅速地把脑袋凑在一起,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室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
努力创设真实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的主体真正回归,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互动,活力勃发的理想课堂。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课堂
,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问题是开放式教学的需要
,
是解决假象的较好办法,下面分三方面简明阐述。
思考
1.
课堂设置问题,内容宜开放。
设计语文课堂问题视野要开阔
,
知识面要广泛
,
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
,
还可以涉及日常生活、时政热点、科技动态
,
还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
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
,
设计成适合学生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趣味问题
,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应用。
思考
2.
课堂设置问题,条件宜开放。
开放性问题的条件一般有多个
,
条件也可不断变化
,
对同一知识点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
,
不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任何框框
,
学生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多途径思考
,
纵横联想所学知识
,
非常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提出的问题条件单一
,
学生解题时就会形成思维定势
,
从而限制思维的发展。
思考
3.
课堂设置问题,解答宜开放。
开放性问题大多一题多解
,
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
,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多种思维方法
,
训练学生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性
,
它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而不是简单的答案。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
,
教师也不提供权威性答案参考
,
它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验证、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附带思考:命置考试题目,问题答案宜开放。
我们在艰难的新课改,考试命题却依然是老一套。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和书本
,
禁锢学生思维
,
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命一些开放性新课改题,答案不惟一或无固定答案
,
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
,
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得出不同乃至于相反的结论和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
从而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考或期中期末考试,命相当的开放试题,是完全应该且必要的,让我们的学生在考试中领略到课堂学习的乐趣,我们拭目以待!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肯定贻笑大方,欢迎方家批评指正!谢谢!
南县一中
钟凤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05369.html
相关阅读: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规律
高考人物传记复习对策
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表格分析
阅读测试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认识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主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