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冷月
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向世人昭示着她特有的灿烂和卓越,并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为构筑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整体形象,始终发挥了互为依存、互为影响和互为促进的积极作用。
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科学考古发掘,远在旧石器时代初期,与“北京人”同属地质代中更新世的大窑石器制造场,就发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东北
公里
事实上,在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前,就有所谓“北狄”的众多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孕育、生存和繁衍了。秦汉以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并首先融合北狄之众的匈奴,曾长期称雄中国的北方、辽东和西域。两汉魏晋之时,早已存在的乌桓、鲜卑及其后的柔然,先后崛起于中国北方草原。隋唐一统之际,突厥与回纥纵横南北大漠,扮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相继逐鹿中原,各自扮演了各自时代的英雄角色。特别是有元一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隋唐之后的又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空前融合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时代。
中国北方草原是“行国”与“居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廊。 “行国”与“居国”因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其接触和往来乃至参与诸侯的纷争,早在春
秋时期便开始频繁起来。除了战争,在“行国”与“居国”之间,更多地还是大量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首开中原夏
族主动向草原民族学习的先河,也是草原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所做的独特贡献。北魏孝
文帝改革旧俗,积极仿制和推行中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则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创
造了第一个成功范式。呼韩耶“和亲”与汉宣帝“册封”,一方面以“和亲”的方式制止了战争,使武帝以来乃至秦汉以来烽火不息的草原和中原重获安宁,草原“赖蒙汉力”结束了内部分裂和长期动乱,中原“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另一方面,以“册封”的方式赢得了统一,从此打破“正朔不加”胡越的陈旧传统而使草原民族自觉接受中原王朝的管辖,有利于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在中国北方草原以至西域和中亚的政治地位,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
的美好
象征。
中国北方草原并不是一片精神荒原。数千来,草原民族在与中原民族的长期互相冲撞、融合和交流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物质创造,而且也有绚丽多姿的精神创造。产生过独特的同属阿尔泰语系的鲜卑文、突厥文、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和独特的宗教哲学、天文历算、石窟寺观、音乐歌舞……
(摘自“散文网”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起构筑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整体形象。
B
、大窑文化上承丁村文化,下接鹅毛口文化,填补了它们之间时代的空白,与“北京人”也属于同一文化发展系统。
C
、“胡服骑射”、孝
文帝改革旧俗、呼韩耶“和亲”与汉宣帝“册封”都表明了“行国”与“居国”间的共存和交流。
D
、元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空前融合的时代。
11.
根据文章第四自然段,你认为文中的“行国”指:
,“居国”指:
。(2
分)
12
.“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向世人昭示着她特有的灿烂和卓越”请概括草原文化“特有的灿烂和卓越”在文中的具体表现。(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3分)选B(“与‘北京人’也属于同一文化发展系统”有误)
11. 答:所谓“行国”指以游牧为主的草原民族和国家;“居国”则指以农耕为业的中原民族和国家。
12.答:⑴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窑文化上承丁村文化,下接鹅毛口文化,充分显示了三者属于同一文化发展系统,尤其填补了其间时代的空白。⑵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长期斗争又共存,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⑶中国北方草原是“行国”与“居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廊。⑷中国北方草原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物质创造,而且也有绚丽多姿的精神创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03206.html
相关阅读:《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