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9 分)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
题。(9
分)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有为,中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
毕生的积蓄”
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
《富春山居图》。
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
的境界。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在“
领略江山钓滩之胜”
时,“
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
。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1347
),此时子久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
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1350
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
多辗转流传的传奇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
顾虑有巧取豪夺者”
。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
巧取”
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几度易手。
清顺治间,吴氏子弟,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
国变时”
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到了1652
,吴家子弟吴寄谷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拼接画面。其中,一副画图中恰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画面虽小,但比较完整,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把这幅画称为“
剩山图”
。另一幅画图尺幅较长,保留了原画主题内容,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作根基部位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皇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前者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者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元代绘就至今,《富春山居图》已历600
余春秋。人世间沧海桑田,山水依旧,此画却分作两半,翘首相望。《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蕴含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愫。
8
.下列关于《富春山居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富春山居图》成画于至正七(1347
),是明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
B
.《富春山居图》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布局疏密有致,笔墨清润,意境简远。
C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时,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揣摩费时三四而成的。
D
.《富春山居图》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神韵超逸,想象无穷,
达到了“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
的境界。
9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明成化间,沈周收藏《富春山居图》时,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最后只得凭借着记忆,背临一卷以慰情思。
B
.收藏家吴洪裕于“
国变时”
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C
.吴洪裕临死前下令将《富春山居图》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D
.乾隆皇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的画作根基部位有董其昌题跋,
这是装裱时为了掩盖火烧的痕迹。
10
.简要概括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的价值。(3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86528.html

相关阅读: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