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
?
、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节选自季羡林《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
.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C
.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D
.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14
.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原始佛教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
.佛教文化虽然不是本土文化,但传入中国后,在“知”方面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反而更甚于儒家。
C
.原始佛教非但不强调“孝”,还主张无君无父,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D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社会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儒家深义文化的力量之大,不可抗御。
15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3
分)
▲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3.C(A
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
B
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
D
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
)
14.D
(是中国深义文化,而非儒家深义文化)
15.
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3
分)
3
.根据文本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但他并不反对将文化再划分出一个深义的文化。
B
.佛教中行的方面完全没有伦理色彩,因此,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与行密切联系的知的方面也没有伦理色彩。
C
.深义文化是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D
.虽然基督教和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剧烈冲击,但中国文化最终也不会由注重“
人”
转而注重“
天”“
鬼”
。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3
.B
根据第
4
段最后一句和第
11
段第一句,可知作者虽说不上完全认同,但至少不反对的态度;
B
由
“
行完全没有伦理色彩
”
推出
“
知也完全没有伦理色彩
”
,条件仅是
“
知
”
与
“
行
”
密切联系。因此条件不充分,推理不成立;
C
深义的文化是从狭义和广义文化中提炼升华出来的存在于许多领域的共同东西,亦即一个民放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D
中国文化重
“
人伦
”
,这是几千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根深蒂固,被基督教和佛教文化取而代之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选B。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80685.html
相关阅读: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