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
在语文考试
中,阅读
题所占比例甚于作文
,而课外阅读比例又大于课内阅读,所以有人忽略了课本学习
,此大谬也。理由如下:
其一,语文阅读题所选课外文章,其难度与课内相当,且所考察能力点,基本上都是课内所训练过的内容。
“
试题
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
,正是这个道理。课内文章的分析学习,扩大了学生
的知识
储备,锻炼了分析阅读能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课内的
“
一
”
,那有课外的
“
二
”
?完全脱离课内文章的学习,阅读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
的深入实施,也就无从谈起。
其二,课内文章的分析阅读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主阵地。课内阅读相当于数学
上的例题,例题不会,练习题怎么去做呢?
课内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
,
更重要的是为课外阅读提供了工具、方法和技能,如常用到的如下的
“
工具
”
:
(1)
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说明。
(2)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等。
(3)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
(4)
常用的写作
手法有:对比、衬托、夸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
(5)
词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等。
(
二
)
掌握阅读方法
叶圣陶 先生说过:
“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
他还说:
“
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
”
叶老的这段话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具体说来,在解阅读试题时,要至少做到三步:
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思路和感情基调。
第二步,依据整体的感知分析局部,直至词语句子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三步,再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认识。
这种
“
整体
——
局部
——
整体
”
的阅读方法,非常符合解答阅读题的规律。有了这种整体意识就能做到
“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准确答题。
这种凝缩到试卷
上的阅读题是对平时课外阅读的全面考查。加大课外阅读,是提高分析阅读能力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建议和要求,体现了这个方向。
阅读的广泛性是
“
建议
”
的主要取向,
“
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种类图书和报刊
”
,不但包括文学
作品,而且包括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
各类读物。
阅读应有量的保证。读书
总量多多益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量的要求,也只是最低要求。作为学生功课比较忙,一定要充分图书馆,一定要按新课标指定的篇目范围去选读,但切不可不读。
多读。平时多读与时俱进的报刊杂志,还要有选择地多读些有价值的书,广泛涉猎,多方吸纳。
精思。一是遇到疑难处要
“
精思
”
,思而不解,或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二是在精彩处要
“
精思
”
。何以如此精彩?如果不这样写是不是就不精彩了?等等。三是于无疑处
“
精思
”
。这个观点或结论是否千真万确?相反的观点或结论是否毫无道理?
“
于无疑处生疑
”
是精思的最高境界。
勤记。第一,要勤
“
记录
”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过程中,要圈点批注,发现名言
佳句、精彩片段、典型事例,要随手摘录。第二,要勤
“
记忆
”
,对于名言佳句、精彩片段,不妨多背背,集腋成裘,必有大用。
善用。善于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善于把在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学到的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将阅读与写作自觉结合起来,使阅读与写作比翼齐飞。
(
三
)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从根本上说,平时要注意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
“
多读
”
、
“
精思
”
、
“
勤记
”
、
“
善用
”
四个方面。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有限的课内文章也是不行的,新课标规定七至九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如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信息
量少,知识面窄,再有力的
“
工具
”
也无用武之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做到
“
二性
”
:
第一,要有计划性。我们学生功课多,作业多,负担重,真正的阅读时间
是少之又少,但如果能精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总量能有条不紊地进行阅读,特别是寒暑假是计划阅读的最佳时间,切不可从你的阅读计划表里哟
!
第二,全面性。从阅读行为来看,既要训练积累
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又要训练鉴赏性阅读、比较性阅读;从阅读题型来看,记叙文
、说明文、议论文
、实用文都不可偏废;另外,又要重视现代
文阅读,又不能忽视文言文阅读。
我们坚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阅读效率,不仅语文考试不愁,而且将会受益终身。
(
四
)
做到
“
个性化
”
阅读
多次翻阅语文试卷,你会发现主观性试题增多。特别是课外阅读题,往往让你谈自己的看法,《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也有这样的要求:
“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
。这就是创新阅读。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阅读既是创造。中小学阅读教学
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而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一个教者。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
“
二传手
”
,换句话说,老师
只是我们阅读的指导
者,而不能左右我们的观点、看法。让我们直接面对作品,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
学生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对完成语
文试卷上的主观性试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就已经铺就了成功之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76785.html
相关阅读:高考人物传记复习对策
探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规律
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表格分析
阅读测试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认识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主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