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推理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与训练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题型特点】 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得分技巧】 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应用实践】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大,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大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2、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  已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3、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4、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
  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
  5、“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
  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6、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小农经济走向繁荣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7、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8、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             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9、一位科学家为自己撰写的悼词:“他的妻子和妹妹已经走了,他的终生挚友贝索也走了,现在该他了,既然过去和未来并无区别,生与死又何足道哉!”该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0、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作者所持的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11、某名人纪念馆大殿前悬挂有自康熙皇帝御赐的书写有“学达性天”四字的横匾,主要用于表彰该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据此判断该名人是
  A.黄宗羲        B.林则徐        C.董仲舒        D.朱熹
参考答案:
CCCCC BBDCC D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72926.html

相关阅读: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