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生40年来最强的地震。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起的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回答1~3题
1、地震、海啸等监测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灾害的快速反应,但目前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这说明
A.地震的发生没有规律可寻
B.人们的认识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C.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D.人们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2、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的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量变引起质变
3、针对这次海啸事件,许多国家都采取了预警机制。这说明
A.任何联系都是因果联系
B.承认因果联系是人们认识事物 高中数学,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C.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因果关系就是先后关系
4、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绝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否则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这说明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
A.无任何联系 B.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
C.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相互转化
5、“穷则变,变则通,能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6~8题
6、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了“双稳健”,即既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又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把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绝对性统一起来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④
7、“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继“五个统筹”以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个举措,表达了中央试图尽快解决这个焦点问题的决心。促进中部崛起,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体现的哲理是
A.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要重视飞跃,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8、实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在区位、资源和发展时机方面的后发优势,汲取经验,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中部自己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中部崛起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丢掉愚公精神,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重视外部力量的作用,中部崛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C.中部和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积极促成中部飞跃,力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9、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要实现这一调整首先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内外因的关系有所不同
C.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 D.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
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句话中主要体现了
A.普遍联系原理 B.矛盾普遍性原理
C.规律客观性原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从实际出发看问题
12、当前国际关系中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啬,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是各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所在。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长时期建立在少数国家富裕、多数国家贫困的基础上。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世界难以带来持久的和平与安定,国际社会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发展问题。这一表述体现了
①主次矛盾的关系 ②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③普遍联系的观点 ④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⑤联合国的宗旨是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 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力量
A.①④⑤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部分会议于2004年11月2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说,当前,国际形势总体缓和。谋求和平与发展、加强对话与合作,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但天下并不太平。总的看,国际社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材料二:胡锦涛说,应对挑战需要集体行动,合作共赢是我们的共同选择。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共谋亚太长久发展大计,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
材料三:胡锦涛还指出,我们要遵循尊重差异、平等互利、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妥善处理成员之间的分歧,照顾彼此的关切,寻求利益汇合点,以保持亚太经合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循序渐进的前进道路。
试分析胡锦涛的讲话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14、近日来,绿色GDP越来越成为传媒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观,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拉动GDP的增长,那就不是“绿色GDP”,而是“黑色GDP”了。因此,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它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绿色GDP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选择部分省市进行试点,计划用3-6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体系框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既是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
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哲学的哪些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分析。
15、材料一: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制约日益突出。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超过7.33亿桶,到2005年将达10亿桶。为了有效缓解国内能源短缺,2004年5月17日,中哈两国签署石油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双方就俄罗斯有关石油输出管线达成共识。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4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矛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运用哲学有关,说明应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3145.html
相关阅读:高中政治巧记政治常识
2016年1月5日时事政治(国内)
高一政治知识点
高中政治知识点:国际组织概观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