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
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约5000万。直接军费消耗达1.1万亿美元,还有4万多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被毁坏。在这次战争中,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
1、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
希特勒在其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中曾写道:“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必须履行它的职责,要不停地宣传,记住谁是我们今天真正的敌人。憎恨非犹太民族的白种人会使我们分裂,但相同的血缘和文明则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不要互相憎恨,而要将仇恨转向人类共同的敌人:犹太人,他们是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必须行动起来,这样,至少在我国,人们会认识到犹太人是我们的死敌,因而反对犹太人的斗争会为其他民族指明拯救非犹太白种人的道路。”希特勒上台后,迅速将其种族主义理论付诸实现,犹太人被剥夺了公民权,禁止从事医药、教育和新闻行业等任何一种公众工作。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在德国及其占领区建立很多集中营,用于关押犹太人、政治犯、同性恋者和其他诸如吉卜赛人等“劣等民族”。1942年1月,德国党卫军首领海德里希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在柏林郊区汪西湖召集政府各部门和党卫军保安处的代表,下达了“最后解决欧洲犹太人问题”的命令,即对欧洲1100万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大批犹太人被送往东方的集中营,或死于毒气室后被焚尸灭迹,或死于行刑队的枪口下,或在劳动营中被苦役和非人的生活条件折磨而死。共有600万犹太人死于非命。
2、日军:
在中国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和“731”细菌部队。
日本法西斯还在东南亚占领区如马来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犯下了滔天罪行。如在菲律宾,日军强迫7万余名美国和菲律宾战俘在烈日下走向战俘营,战俘们在沿途不能得到医药、食品和淡水,经常遭到日军的虐待和屠杀,有1万余名战俘在这次被称为“死亡行军”的长途跋涉中丧生。
731细菌部队:
“满洲七三一部队”的简称。日本侵略军细菌战制剂工厂的代号。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即着手在东北建立细菌部队。1935年,日寇将哈尔滨西南郊平房区的民房拆除,居民赶走,划该地为“特别军事区”。不久,强迫从辽宁抓来的3万多名中国劳工修建细菌工厂。为掩人耳目,数次变易名称,先后使用“加茂部队”、“东乡部队”、“满洲七三一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总部”等名称。该厂共占地300亩,把从各地秘密抓来的共产党员、反满抗日志士、普通中国人以及某些欧洲人等充作细菌感染实验的材料,主要包括对传染病菌(如霍乱、天花、赤痢、结核)、药物、冻伤、细菌武器效果进行实验。据统计,731部队为进行实验杀害了3000余名战俘和平民。731部队还多次进行细菌演习。1940年,731部队在宁波地区用飞机播下伤寒、霍乱、鼠疫等病菌。1941年,在常德地区施放鼠疫病菌。1942年,731部队又在浙赣战役中播撒伤寒、炭疽、霍乱、鼠疫等病菌。1944年12月后,关东军将731细菌部队部署在中苏边境,以防苏军进攻。日本投降前夕,匆忙将人员撤出,为掩盖罪行,毁灭证据,用大炮将工厂摧毁,致使大批带菌动物跑出,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奥斯威辛集中:
法西斯德国屠杀无辜平民和战俘的最大集中营之一。坐落在波兰克拉科夫以西的偏僻沼泽地区奥斯威辛小镇上。1939年9月德国占领波兰后,在奥地利骑兵营房旧址上建立。1940年6月正式使用。营内设有四个大毒气室(可容2000人),有46个焚尸炉和地下尸窖。法本化学托拉斯和克虏伯军火公司均在此设厂,榨取犯人劳动力,待其精力耗尽即送进毒气室,焚尸灭迹。1940~1945年被害人数约110万人。1945年1月苏军解放该地,纳粹匪徒逃跑时曾掳去受难者5.8万余人。1946年在此地建立博物馆。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与革命性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但仍有遗留问题),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
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
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德国分裂:
1、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2、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分裂:
1、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2、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侵越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2、时间、结果: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古巴导弹危机:
1、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对德国和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的认识:
1、德国的分裂:这里要明确,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柏林墙的修筑和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2、朝鲜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投降后,苏、美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形成的,“冷战”进一步加剧朝鲜的分裂。
3、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布雷顿森林会议
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
(1)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
(2)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崛起(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
2、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3、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作用:
(1)积极作用:
①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②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③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④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2)消极作用:
①使美国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②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确立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内容国际金融体系:
(1)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成立的时间:1947年
(2)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3)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原因:
①经济的混乱会加重危机;
②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③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贸易的发展;
④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2)过程:
①1944年,美国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建立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的国际组织。
②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规定固定汇率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署,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④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支撑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支柱)。
(3)影响:
①在三大支柱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
②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在三大支柱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29088.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