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历史上的城市化问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小城镇,大战略”目前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外历史上的城市化问题进行分析。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历史

(1) 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特点:

  第一、古代都城移动的空间呈现出三条轨迹。第一阶段,从商朝盘庚迁殷、都城稳定开始到北宋为止,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地形开阔,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唐以后因为气候的变迁及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垦,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阶段前期都城呈现出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后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城迁移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长安、洛阳----开封。

  第二阶段,从北宋至清朝百多年间,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又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临安----北京。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结合处。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大运河的续修将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连接起来,使北京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

  第二、古代都城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又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点同西欧社会早期封建国家都城只是政治中心、与商业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分离有明显的区别;

  第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神权是社会统治的中心,有至上的权威,这种社会状况反映在城市布局中,就是皇宫和宗庙居于城市的中心,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在都城中则偏于一隅。古代都市的建筑布局,都是整齐划一,有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两边是对称分布。

  第四、古代都城的规划体系分为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从曹魏到隋唐都城的规划都表现为封闭的棋盘形状,“坊”、“市”分开(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店铺全部集中在市里,是典型的封闭式市场模式。从宋都东京到明清都城北京,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贸易的日渐频繁,城市的布局呈现出开放式街道规划。北宋东京( 开封)里城的中心被宫城所占据,而在交通便利的汴河两岸形成繁荣的商业活动场所。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坊”、“市”分设制度至此已经不再存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东京汴河两岸繁华的商业活动。

  第五、古代都城随着封建国家的繁荣强盛,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国际性的大都市。从隋朝开始,京都长安成为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商贸往来的中心,后来唐都长安、元大都在经济文化交流中都具有世界性的特点。随着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以后,古代都城的这一特点才逐渐丧失;

(2)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在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开设工厂,在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

(3) 中国六大古都:我国古代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国古著名都城有六个: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在此建都的朝代或政权及当时的名称如下表:

现今

地名

建都

朝代

古都

名称

现今

地名

建都

朝代

古都

名称

现今

地名

建都

朝代

古都

名称

西安

西周

镐京

洛阳

曹魏

洛阳

杭州

南宋

临安

开封

大梁

西汉

长安

西晋

后梁

开封府

前赵

北魏

后晋

东京

前秦

后梁

后汉

后秦

后唐

后周

西魏

南京

东吴

建业

北宋

北周

东晋

建康

北京

隋朝

南朝

中都

唐朝

南唐

江宁府

元朝

大都

洛阳

东周

洛邑

明朝

应天府

明朝

北京

东汉

洛阳

杭州

吴越

杭州

清朝

京师

(4)中国古代六次著名迁都

  ①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③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⑤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迁到沈阳。⑥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5) 建国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特点及原因

  建国5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为工业化起步时的正常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工业的优先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初步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二阶段(1958年?1960年)“大跃进”所引进的高速城镇化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发展,带来了大量不利因素,导致后来的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第三阶段(1961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这一段时期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2000多万城镇人口下放回乡。第四阶段(1966年?1977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的城市化停滞阶段。由于 “文化大革命”及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停滞。第五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初期的高速城市化阶段。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在小城镇的繁荣的基础上诞生了众多的新城市。第六阶段(1985年至今)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及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相继批准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长,形成了城市化的强大拉力。

(6)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城市化

  中世纪的西方,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权常凌驾于王权之上,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中世纪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贸易的需要,有的城市还有市场广场(Marketplace)。但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城市的发展明显刺激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尤其对普通工业品的需求,同时要求农业采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随后在西北欧的尼德兰、法国南部、莱茵河畔等地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城市崛起如:伦敦、巴黎。

  在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成为雇佣劳动力,而利物浦则因奴隶贸易由一个渔村发展成英国第三大港口城市;在北美东海岸因移民而产生了一批城市,到19世纪中叶,这里已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三的城市人口。工业革命后,大批破产农民涌进城市,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入城镇化时代。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西进运动、内战、德意的统一及日本的明治维新使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如美国内战后,随着工业化向中西部推进,中西部潜在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掀起开矿淘金热,出现了向中西部投资兴办工业的浪潮,其城市化进程加快。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要求大大增强,城市人口以惊人速度增加。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纷纷涌现。

2、政治

  (1)与经济常识的结合:运用农业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必须重视农业、支持农业;运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知识,说明加快城市化、扩大内需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化进程是否有效推进、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改革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运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市场主体WTO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2)与哲学常识的结合: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十五计划”提出要实施城市化战略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运用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及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的进程;运用全面的观点和因果联系的有关知识认识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决策。

  (3)与政治常识的结合:运用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原理说明党和国家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目的、作用。运用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务院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城市化战略做出的具体部署,是国家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地理

  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化问题考点:城市及其形成;城市的发展(资本主义前、工业革命时期、现代)二战以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城市化及其标志;城市化发生需具备的两个条件;城市化进程的特及其影响因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的原因;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小);制订城市规范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城市建设前景:新中国的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中小城市都有发展;城市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城市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城市建设的前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具有地方特点的新型乡镇)

二、能力训练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宋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A、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市”里  B、城市职能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

C、出现了一些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D、城市由北方逐渐向南方发展

答案:A

2、读“中国户籍备忘录”,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3年4月17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流入城市的指示》(前政务院)

  材料二: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第33条中明确指出逐步改革小城镇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

  摘自中国城市化网站

(1)西汉曾实行过何种户籍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什么?

(2)1949-1952年,国家为何没有劝止农民进城?1953年政务院发颁布的《关于劝止农民盲流入城市的指示》在当时条件下有何意义?

(3)材料二会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何种影响?

答案:(1)编户制度。便于统治阶级征税征兵以维护统治。

    (2)1949-1952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民进城满足了大规模的城市经济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对农民进城不作限制。在减轻城市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确保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会极大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但同时会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如大城市交通拥堵、水资源污染严重等。

3、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图表材料,结合历史知识,从英美两国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中、英、美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1820-1992年)变化表

1800

1850

1890

1920

1950

1970

1992

英国

21

39

62

65

80

89

89

美国

4

12

35

51

64

74

76

中国

6

8

8

9

11

17

27

(2)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要继续发展大城市”、别一种是“要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阐明理由;

(3)在农村实施小城镇建设战略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实施小城镇战略对农村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4)从经济常识的角度看,实施小城镇战略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

(1)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大量输出工业品,近代工业迅速发展;近代工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并成长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吸纳以破产农民为主的大量农村人口,使城市人中迅速增加;

美国:19世纪中期废除黑人奴隶制度,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农村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和工业、商业和金融业迅速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2)支持发展大城市。理由:大城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是国家发展的支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大城市与国际上一些大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应继续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加快发展;

支持后一种观点的理由: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主要是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中小城市是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在地区先生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大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等;

(3)实施小城镇战略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重要内容,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4)实施小城镇战略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民等市场主体的作用。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要加强宏观调控。政府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规范小城镇建设;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到公元1400年巴黎首先成为当时欧洲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7.5万人,与此相对应,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却下降到15万人左右。与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发展不同,亚洲城市发展却一直保持着活力,事实上,在公元800~18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几乎都位于世界各国之冠,只是首位城市因首都区位的变迁而变化很大。

   材料二:根据现有考古发现,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于西南亚地区,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中下游最为集中……公元前3100年左右,尼罗河流域也出现了最早城市,随后在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早期的城市也相继诞生。

摘自“中国城市化网站”

(1)远古城市为何分布在大河流域?

(2)15世纪巴黎兴起,君士丁坦堡人口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3)公元800-1800年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有何特点?列举其间三次迁都。

答案:(1)交通便利,取水方便,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处于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巴黎兴起,而处于地中海沿岸的君士坦丁堡人口下降。

      (3)见上文。(略)

5、北京从一个古老的都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这里举行,请回答下列问题。(2002年春秋高考题)

(1)元明两代都曾在北京建都,请指出A、B两图各是哪一朝代的城区图,并据图说明影响都城选址的主要自然因素及其在都城中发挥的功能。

(2)元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漕运,请回答其原因和具体措施。

(3)近二十年来,北京大气质量较差,请分析在图示条件下,大气污染较重的原因。

(4)试分析举行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1)A为元大都,B为明北京城;主要自然因素是水。城市供水,水运交通;

     (2)元大都人口众多,需要南粮北运,先后开通会通河和通惠河,并与南方原有运河相接,漕运自杭州直达大都。

     (3)生活排污,城市建设扬尘及汽车尾气进入大气污染物总量较多;城市上空气温高于地面气温,大气的垂直运动受阻(逆温)污染物汇集于地面,扩散较难,加重了污染。

    (4)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推动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改善北京的投资环境和国际形象,拉动内需,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2001年武汉市部分学校二月调考试题)

材料一(西汉长安城平面图及北宋东京城布局)

材料二:《宋史河渠志》记载:“唯汴水横亘(东京城)……,首承大河(今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西汉长安与北宋东京在城市能功上的共同特征。(2分)

(2)对照西汉长安城平面图,说明北宋东京城布局上的重大变化及其所产生的作用。(8分)

(3)产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1)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

(2)北宋东京城的,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出现了晓市、夜市和“瓦肆”。汴水横贯东京城,方便了商品物资的流通。

(3)封建经济高度繁荣;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比以往更加发达,因此城市布局与管理出现了新的变化。

7、河南省开展郑州、开封、洛阳“三点一线”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一活动,改变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市民素质,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营造了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和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郑州、开封、洛阳是河南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最集中的区域,三市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两个文明共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请举出三市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或旅游景点。(每市任举两例)

(2)有关河南省的重要城市和河南省的交通枢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焦枝线与陇海线在洛阳交汇②京广线与陇海线在郑州交汇③京沪线与陇海线在开封交汇④京九线与陇海线在商丘交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群众想的,就是政府要做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郑州:黄河游览区;二七纪念塔;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相国寺;洛阳: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

(2)D

(3)体现了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8、以两宋为例,说明商业城镇的发展是如何促使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的?商业城镇的发展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答:北宋时期商业城镇数量增加,大城市里店铺很多,突破了唐朝对“市”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出现“通晓不绝”的夜市,东京居民达20万户,娱乐场所“瓦肆”的出现显示了城镇的繁华。《清明上河图》表现出政治性城市向商业城市的转化;

   城镇发展促使北宋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纸币即“交子”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北宋与周边民族政权不断进行商品交换,榷场贸易不断扩大。海外贸易方面与众多国家经常往来。南枕头时发展更多快,广州、泉州、明州成为主要港口,从国内外出土的瓷器、船坞遗迹中可见海外贸易空前发展,那时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

   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城市人口增多;小商品经济关系浸润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海上贸易已经取代汉唐以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商品经济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9、识读“中国近代重要城市分布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研究者指出,中国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呈弓箭状,请说明弓、箭、弦分别代表什么?

(2)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公元14世纪以来,南京作过哪些王朝和政权的都城?

(3)上海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城市。就地理位置而言,上海有何优势?

(4)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5)20世纪末,为促进上海和重庆两大城市的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的最重大的措施是什么?

(6)列举《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

答案:(1)弓:海岸线;弦:京广铁路;箭:长江;

(2)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3)居于长江出海口和南北海岸线中心点的叠合处。

(4)最根本的原因是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是通商口岸的开辟;再次定为首都如南京。

(5)上海---开放浦东;重庆成为直辖市;

(6)《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是天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17289.html

相关阅读: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