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无处不化学。充分发掘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贴近生活开展化学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可促进学生欣赏化学、热爱化学,获得愉悦的学习心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生活中的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应尽量增加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选修5》中“油脂的皂化反应”时,由于肥皂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而肥皂的生产涉及的知识点多(如:皂化反应的条件、皂化反应完全的判断、盐析的分离方法)、家庭实验条件不足以及安全问题(如加热过程中酒精易燃)等等,我就把课本的实践活动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我的做法是:①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工业上生产肥皂的工艺过程:②让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实验室生产肥皂的可行性方案;③根据各自形成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做分组实验;④小组成品展示;⑤小组代表汇报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激情。通过资料的查找、实验的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肥皂的皂化、盐析、洗涤、整理的生产过程,掌握了生产肥皂的关键问题是各种原料的配比和皂化反应进行的程度,明白了生产肥皂时加入乙醇的作用是利用乙醇既能溶解碱又能溶解油脂的性质,能使皂化反应在均匀的系统中进行并且速率加快。而且,通过小组的热烈讨论以及各自富有创意的成品展示,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生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体验到生产劳动的乐趣与艰辛,并找到知识的内驱力。
2.生活中的化学故事
教学中充分发掘并渗透生活中的化学故事,不仅能满足学习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往往能使学生从中产生知识的顿悟。
例如在《必修1》和《必修2》中,学习白磷的性质时,让学生分析夏天晚上农村野外出现“鬼火”的原因;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介绍意大利某地的一个奇怪山洞——“屠狗洞”,并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可以使人窒息,不懂科学可能无故丧生的道理;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介绍家庭煤气中毒的事故;学习氮的固定时,让学生分析中国农谚“雷雨发庄稼”的内涵,并介绍新疆与青海两省交界处的“魔鬼谷”;学习胶体的性质时,介绍1999年秋季在我国上海、北京等城市上空相继发生的“飞碟”现象,后经专家解释和论证,原来是“飞机造成的假象”……通过故事教学中知识的顿悟,学生对白磷的自燃、二氧化碳的密度、一氧化碳的毒性、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等知识感到亲切、明了。
3.生活中的化学理论
化学理论往往比较枯燥、抽象,教学中如能结合生活中有关常识,进行形象的比喻、类比,学生将学得轻松,有成就感。
例如《选修4》中化学平衡理论部分,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虽然采用了图画联想等方法,设置知识台阶,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但是学生在学习之初,对化学平衡状态的描述中有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如能借助生活常识,以“水箱中水的流动”“商场中人的进出”现象为例,分析当“进水量与出水量”“出与入的人数”分别相等,则“水箱中的水”和“商场中的人”分别处于“平衡状态”,学生会感到豁然开朗,从而轻松自然地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类似的还有:《选修3》中,用“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来比喻电子排布遵循的构造原理;《选修4》中,用“盐水稀释不会变成糖水”来说明酸碱的无限稀释其酸碱性不会改变;用“将右口袋中的钱放到左口袋中,钱还在自己身上”来理解歧化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生活中的化学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化学物质覆盖的范围很广,如元素化合物、有机物等,生活中的这类化学知识更是随处可见,例子举不胜举。如能加以发掘利用,教学将事半功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①生活中的物质结构
例如《选修3》中,用“头碰头”“肩并肩”来比喻共价键的两种键型(σ键和∏键)的形成过程;用“蜂巢与蜂室的关系”来比喻晶体与晶胞的关系;用“人们在观察大幅图案画时的视觉感受”来比喻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即“对于同一幅图案画来说,由不同的方向审视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把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键想像为“失去价电子的金属原子浸泡在自由电子的‘海洋’里”。《选修5》中,让学生用橡皮泥做简单有机分子的球棍模型,并理解分子的手性;书写高聚物的结构时,记住两侧要“伸出手臂“。这样,学生借助生活素材,加之形象比喻,并潜心顿悟,从而体会到探究物质结构奥秘的乐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②生活中的物质性质
例如《选修4》中,从手电筒用的干电池、摩托车用的蓄电池引入化学电源;从铁锈、铜绿的生长学习金属的电化腐蚀与防护;《选修5》中,学习醛的还原性想到保温瓶胆的制备、尿糖的检验;学习卤代烃联系臭氧空洞的话题;学习乙醇提到酒精的消毒、含酒饮料;由食醋与料酒一起使用可去腥加香引出酯;从植物油呈液态、动物油呈固态学习油脂的组成;从糖类谈到甜味,谈到“人不能消化纤维素“;从头发、皮肤、病毒认识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从水泥、玻璃、陶瓷讲起硅酸盐材料;从衣料讲到合成纤维;从隐形眼镜讲到功能高分子材料……信手拈来,充满了生活气息。
来源:化学教育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16584.html
相关阅读: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
学年度高考化学答题技巧
高一年级化学选修四知识点
高中学习计划早制定
不要让高考倒计时牌打乱了考生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