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实验教学中的自悟探究策略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老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的组织者。根据这一理论,本人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着意创设一定思维形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从中领悟和掌握探究的策略,不断地培养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那么,实验教学中的自悟探究策略有哪些呢?
  一、加强操作,在动手中自悟学习方法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实验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想:要使食盐或高锰酸钾尽快溶解,应该怎么办?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了若干方法,这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说说要怎样设计实验才能证明?大家各抒己见,争执不休。这时我又说:“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用投影出示了课本插图:同样的两个杯子,相同的水,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看这两个杯子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结果怎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了这个实验,证明了前面的结论:搅拌是溶解的一种方法。做了刚才的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我又用投影出示了第二个实验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做实验前,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要研究水质冷热与溶解的快慢有没有关系,该怎样设计实验呢?在实验中应该让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逐步明确了:相同的条件有四个,一是杯内的水量要相等;二是高锰酸钾的数量及颗粒大小要相同;三是放入水中的时间要相同;四是都要搅拌。所不同的一个杯子加热水,一个杯子加凉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看到两个杯子中高锰酸钾溶解速度有快慢,那么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就找到了。实验成功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高潮,都为自己找到答案而高兴。于是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还能用什么方法加快溶解呢?同学们有的想到了高锰酸钾的颗粒如果弄得越小就会溶解得越快。我问学生是怎么想到的,学生说在家里浸糖水时,糖块越小,糖溶解得越快。至此,第三个实验就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独立完成了。学生根据以上两个实验的经验,控制了水量、水温、放入水中的时间,搅拌等几个相同的条件,突出了颗粒大小不同这一因素,然后观察哪个杯子中的高锰酸钾溶解的情况,高锰酸钾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最后我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实验填写了实验报告。这样学生主动参与了怎样加快溶解的全过程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同时学生自悟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得出结论是探索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学会观察,从观察中掌握探究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探究认识自然事物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多角度地、有序地进行观察。如学习《矿产资源》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发现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征:用眼看可以从颜色、花纹上对岩石加以认识和区别;用手摸或皮肤接触可感知岩石的光滑程度;用手指甲或小刀刻能感知岩石的坚硬程度。教师进而让学生用盐酸滴,从每种岩石出现的变化中认识岩石。然后又从标本中找出课本中要求认识的铜矿、赤铁矿等让学生按眼看、手摸、刀刻、滴盐酸设计表格,对标本中的岩石进行自主观察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又如种植凤仙花,让学生通过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观察,要求学生在领悟观察时,一要全面、细致、耐心;二是用多种感官进行;三要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四要定量与定性办法相结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观察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质疑问难,在释疑中发展探索能力
  “学贵存疑”。学习质疑问题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创造发明更是从问题开始,只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展开。如学习《水的浮力》一课时,当学生用手按压水中的木板、气球、塑料泡沫等物体充分感知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时,我又拿着钩码、铝片、球形橡皮泥一一呈给学生,问:“既然水是有浮力的。那么把这些物体放到水中会怎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有的说钩码、铝片会沉,橡皮泥会浮,有的说这些东西都会沉,说法不一。“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把这些实验用具轻轻放入水中,钩码、球形橡皮泥立刻沉入水中;铝片先浮在水上,用手一碰,也渐渐沉入水中,同学们不时发出惊讶的呼声,然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钩码、橡皮泥不受水的浮力,有的说铝片受一点水的浮力,因为它们在水上能浮一会儿,有的认为它们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争论的气氛十分热烈。于是我因势利导,迅速引入下一个环节。“大家都说自己说得对,可结果如何?怎么来证明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做实验。当他们取出实验用具时,一个学生手拿测力计问:“这是什么?”我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测力计的构造及用途,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钩码的重量,再用手往上托一托,看弹簧有什么变化、指针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受不受水的浮力”。有的同学太着急了,用测力计钩住钩码后立刻就放入水中,旁边的同学马上纠正说:“不对,得先看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把钩码放入水中看看弹簧的变化。”

      有的同学把橡皮泥捏扁后用测力计钩住再放入水中测量,其中的一位同学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叫了起来:“橡皮泥浮起来了,橡皮泥浮起来了。”还有的学生用细皮筋缠住铝片,称称它们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是否一样。此时我不满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探索的欲望,说:“你们能利用自己的学习用具来做这个实验吗?”他们有的用测力计钩住钢笔、圆珠笔做实验,有的用皮筋缠住橡皮、尺子做实验,兴致极高。学生在自由的探究中“享受”了发现的乐趣,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得出“在水中的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结论。为了巩固浮力的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说说浮力的广泛应用。为了引起学生深入思索,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的问:“既然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有的问:“为会么我把球形的橡皮泥捏扁后,它就会浮在水上?”有的问:“为什么重重的轮船都能浮在水面上,小小的铝片却不能浮起来?”我又及时点拨:“大家自己动脑筋思考怎样才能让铝片由沉变浮?”一会儿就有同学举手说:“把铝片的边翘起来,像船的形状,它就浮起来了。”可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会带着这一疑问在下一节课前主动去寻求答案。学生的质疑问难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边接处、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在不断地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探究尝试,在探索中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12271.html

相关阅读:学年度高考化学答题技巧
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
不要让高考倒计时牌打乱了考生的心态
高中学习计划早制定
高一年级化学选修四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