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主阶级与近代封建势力,农民阶级与人民大众
不要误认为地主阶级就是近代封建势力,农民阶级等同于人民大众。近代封建势力包含中国近代的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及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人民大众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及小商品生产者等。
2.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
禁烟运动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不是战争爆发的原因。禁烟运动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找到了借口和机会,如果没有这次禁烟运动,也会利用其它借口(甚至制造事端)发动战争。因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用武力打开中国闭关的大门自然不可避免。这是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所决定的。
3.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指的是国家地位,即丧失了独立,而处于附属国的地位;“半封建”指的是社会形态,即产生了资本主义,但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专制统治仍然保持着。“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半封建,又是半封建基础上的半殖民地,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4.《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想消灭封建剥削,但由于它的空想性最后不得不在实际上默认了封建剥削;《资政新篇》虽然承认剥削,但它是要以资本主义剥削代表封建剥削,把社会推向前进。《资政新篇》所抛弃的,并非《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封建思想,而是它的空想性、落后性的部分。所以,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从结果看,《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均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然而其根源有本质区别,《天朝田亩制度》是因为其空想性,根本不可能实施;《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只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没有得以实施。前者是空想,后者是暂时条件不具备。
5.天京变乱与定都天京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一次内讧,是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总爆发,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些矛盾不仅仅是领导人个人之间的恩怨,而且与太平天国定都后的发展变化有直接关系。定都天京,使太平天国很快走向军事上的全盛,但也加速了内部的腐化,要注意进行辩证地分析。
6.太平天国不是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本质上讲,它仍是一次旧式的农民运动。之所以把太平天国运动纳入民主革命的范畴,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目标是反封建反侵略,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
7.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表现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是工业近代化的起步;引进西方技术、培养技术人员是技术近代化起步;建立新式海军是军事近代化起步;创办新式学校、开留学风气之先是教育近代化起步。
8.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先天不足”指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具体表现为:资金短缺、市场狭窄、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力量薄弱,并且跨越了工场手工业阶段。“后天畸形”指部门及地区分布不平衡,表现为: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几乎没有发展,且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
9.洋务派、顽固派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不要认为他们是水火不相容,其实在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维护封建统治、抵抗侵略方面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维护统治的手段和方法,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仇视一切外洋,主张用传统的办法来维护统治。洋务派是对抵抗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抵抗派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制夷”,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农民革命。
10.“近代工业”、“民族工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代工业”是相对于古代式的手工劳动而言的,指直接装备近代机器设备进行生产的工业,包含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等。“民族工业”是相对于外资企业和洋务派所办的官办企业而言的,侧重于企业的产权属性而言的。
11.光绪帝是一个开明君主,不是维新派
光绪帝之所以支持维新派,主要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愿做“亡国之君”;其次是借助维新派的势力与慈禧太后相抗衡,利用变法夺回最高统治权力。
12.戊戌变法的三重属性
首先,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在当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具有进步意义,因而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其次,维新派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因而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最后,他们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抨击作用,因而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思潮与维新变法运动是两个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以著书立说,宣传、阐发、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为核心内容;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前者为后者打下了理论基础,二者的结合点是“公车上书”。
14.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表现在:政治上,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使中国政治由专制统治向民主政治转化迈出了重要一步;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成为一大思潮,掀起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热潮,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在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近代化。
15.孙中山的土地纲领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问题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其目的在于防止贫富悬殊过大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但在当时没有能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6.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总称,武昌起义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而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人们便称之为辛亥革命。
17.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谁先产生?
维新派与革命派几乎是同时产生,不要认为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康梁发起“公车上书”是1895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是1894年。只是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的主潮流,革命思想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随着清王朝反动本质的暴露,20世纪初革命思想便取代维新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潮流。
18.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
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即宣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从1912年孙中山创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直到1949年蒋介石国民政府垮台,三十八年时间都属于中华民国。
19.资产阶级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在政治体制、斗争手段以及对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分歧。维新派(立宪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借鉴美法经验,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两者又表现出一致性,在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立宪派对清政府由失望转为愤怒,促使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上趋于一致。立宪派领导的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在客观上支持并配合了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在事实上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和革命派联合起来,控制了全国各地政权,共同促成了清王朝的瓦解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这期间立宪派和革命派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更反映出两派本质上的软弱性和一致性。
20.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根据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和精神概括出来的,不要误认为是国民党一大的内容。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目标和纲领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10099.html
相关阅读: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