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各部落之间为掠夺财富的仇杀战争不断;金统治者的压迫;人民困苦不堪。
2、原因:他顺应了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成吉思汗具有非凡的才智和坚强的性格;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联合盟友。统一蒙古后于1206年在斡难河源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政权,为元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3、评价:成吉思汗的这些主要活动,使一个落后、分散、混战的民族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强大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和建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政治、军事措施,顺应和加速了当时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朝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的特点:


1、空前辽阔的疆域便利了各民族的活动和交往(前提条件);
2、民族融合形式多样,高潮迭起(基本内容):各民族间生产方式、技术融合:民族迁移的范围更广;汉化程度更高;形成新的民族;
3、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手段)。


蒙古向外扩张:

蒙古汗国的建立,助长了蒙古统治阶级贪欲的无限膨胀及其对外实行军事扩张。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贵族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   
第一次:1218~1223年,成吉思汗派兵灭乃蛮部后便开始西征。先灭我国历史上的西辽,而后占领中亚大国花剌子模,一直打到印度,占领了今中亚直到欧洲东部和今伊朗北部的广大地区。   
第二次:1236~1241年,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中的长子率军西征,所以称为“长子西征”。蒙古军队打到伏尔加河,占领波兰、匈牙利,震动了整个欧洲。   
第三次:1253~1258年,蒙古贵族派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西征。其目的是征服波斯。蒙古军队攻占了巴格达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占领了整个中亚和西亚,兵锋直指马扎儿(今匈牙利)、孛烈尔(今波兰)地区。
经过三次西征,蒙古贵族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在征服的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汗,原是中央封出去的四个最高军政首领。后来,由于各汗国缺少必要的和有力的经济联系,再加上统治集团争夺大汗权位的斗争,蒙古帝国这个政治军事混合体日趋瓦解。于是,钦察、伊利、察合台三大汗国走上了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窝阔台汗国又对忽必烈的汗位充满敌意。它们只是在名义上承认元朝皇帝为“一切蒙古君主之君主”,与元朝皇帝保持着藩属的关系。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一直与中央保持着密切从属关系。



元朝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的条件:

1、元朝空前辽阔的疆域,国家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创造了便利条件。
2、各民族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彼此往来异常频繁。
3、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4、唐朝以来数百年间的战乱、迁徒、杂居,使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元朝大统一的历史意义:

1、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5、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元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

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都应加以肯定。但也必须看到,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他在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可见,与对外战争一样,元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也具有两重性。


蒙古汗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蒙古汗国的建立,使长期混战的蒙古各部互相残杀的局面结束了,标志着蒙古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统一使原来处于社会发展不同水平的各部,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上统一起来,使蒙古草原的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蒙古社会由此进入阶级社会,确立了奴隶制,这是蒙古族历史,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统一使大漠南北统称为蒙古地区,操着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各个部落的居民,都以“蒙古”为名,逐渐融合为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一、十二世纪,蒙古高原各部落及社会状况:

在蒙古部落居住的广阔的蒙古草原上,十一、十二世纪还居住着其他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蒙古部东边强大的塔塔儿部,又称“鞑靼”,是一个由六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有七万家,占据着呼伦贝尔湖一带的广大草原。由于他们十分强大,并统治了许多部落,所以在蒙古兴起的过程中,塔塔儿成为它的劲敌。蒙古部西边的克烈部,是辽、金时蒙古高原最强大的部落,人口众多,与蒙古部的牧地紧相连接,是关系密切的近邻。克烈部牧地以西,直到阿尔泰山的广阔地带,是乃蛮部的牧地。乃蛮部已经建立起更为发展的部落联盟,较早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并任用畏兀儿族官员来维护乃蛮贵族的统治。乃蛮已使用畏兀儿文字记事,是蒙古草原上文化最为发达的游牧部落。蒙古牧地的北边,从鄂尔河到色楞格河流域,居住着蔑儿乞人,是四个部落的联合体,他们是介于草原部落与森林之间的部民,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另外,草原上的斡亦剌人在争雄的各部中也是重要的部落。   
处在蒙古东、西和北部的这些强大的部落,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实际力量大都超过了蒙古,更南则是强大的金朝。分散的蒙古诸部落就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里,在强大的四周部落的包围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实现统一。


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1264年,忽必烈建都燕京(今北京),把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依据汉族的古代文献《易经》上“乾元”(极大)的意思,把蒙古国改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这表明忽必烈所统治的国家已不是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忽必烈成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总代表。第二年,燕京改名为大都,正式成为全国的都城。至此,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成为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后,明清两代的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都城,影响深远。


回族开始形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我国回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从那时起有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陆续到我国经商,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城市居住下来,被称为“蕃客”。他们建筑了清真寺,有的还在中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土生蕃客”。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迁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散布在各地。他们同原来的“土生蕃客”都被叫做“回回人”,成为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这些人被称为“回回”。这些回回人以中国为家,繁衍子孙,并与当地汉、蒙古、畏兀儿等族互相通婚,到元代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的形成,反映了元代国内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95352.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