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政治解题技巧与应试指南 非选择题部分(专题复习:图表题专项练习)
一、题型特点 图表式论述题一般由“表题、图表、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根据材料设定其它问题。
二、命题的特点 (1)材料是当年国内经济热点和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结合。因此我们要熟悉当年的经济热点,把它们和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2)它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道理。通过比较来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也反映差距。
三、解题技巧 要带着问题读材料的思路进行,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这样可以增强读材料的目的性。
1、审设问: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借位。(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分别反映了”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要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及本质问题。第二问一般是问两个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前两者为常见。第三问一般结合材料谈认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切忌漫天撒网。此外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课本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2、审图表: (1)标题:(表格名称)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对表格内容一定要进行横比(说明两者的差距)和纵比(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观点。图表题的有些年份有特殊意义,要准确理解。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的表达,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的来源之一。
四、答题格式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比较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题:(2004年全国卷)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材料一: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其中:8个主要产粮省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 1997-2003 4% [2.73%] 8% 材料二:农民人均纯收入(a) [其中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b) a:b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a 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b a:b 1997 2090元 [1268元] 5160元 1:2.47 2003 2622元 [1168元] 8500元 1:3.24 (1)联系“一号文件”,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11分)分析:设问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数据发现经济现象的能力。两张表格所集成的材料非常典型、有说服力。考生如果仔细分析背景材料,应该能够很清楚地发现参考答案的要点。该简答题的落脚点是要让考生通过数据发现——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与城镇居民收入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减少,而非农产业的收入又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其隐含的结论就是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必须要提高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或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这个结论是与中央三号文件中关于改善农民收入的若干具体举措相互呼应的。这种考察方法对于学生切实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的意义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该题有助于考生深入思考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挑战的严峻性。这个类型的试题有助于考生形成一种严谨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本题所涉及到的课内知识点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生产与收入分配等部分,题目将重大现实问题与课内知识点进行巧妙对接,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 答:材料一说明近7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产粮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尤其缓慢。材料二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7年里有所扩大。而且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2)知识,说明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10分) 分析:本小题考查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三农”问题引起舆论的关注,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中央下发200年一号文件。那么,如何理解中央一号文件?怎样从理论上分析一号文件的意义?从经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政策行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题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理论,阐明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意义。考点分析:国家采取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有助于缩小收人差距;有助于缓解和克服城乡发展失衡: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答:①农民增收缓慢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②国家具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政府的责任;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应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3)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11分) 分析: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于农业、农民、农村的诸多问题的总称,“三农”中所面临的如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的价格过低、农民收入过低、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长期给予关注和研究。而在上述这些问题中,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其中的主要矛盾来抓。其次,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促进对于其他矛盾的解决,将增收问题作为主要矛盾来解决.有利于三农中其他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其他工作的发展。答案:①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③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五、课堂限时练习 1、材料一:干活拿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在白干活不给钱,倒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年复一年在农民工身上屡屡上演。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被蔑视和践踏?下列表格是新华社记者对8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结果:表1 多少农民工能够按时拿到工资?状况 能按时拿到工资 年底一并得到工次 偶有工资被拖欠经常被拖欠工资从未按时拿到工资人数 13(16.25%) 9(11.25%) 26(32.5%) 9(11.25%) 23(28.75%) 表2 欠薪的原因是什么?原因 老板说现金周转不开 工作做不好,扣发工资以示惩罚 没理由,就是不给钱人数 41 17 9 表3 血汗钱被侵吞、拖欠,农民工怎么办?解决途径 反复找老板讨要 找政府(劳动局)只能用恐吓等手段对老板形成压力 人数 48239 材料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问题,2003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这方面的法规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1)材料一中表1、表2、表3各反映了什么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6分)(2)材料二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6分) (3)应如何解决材料所反映的问题?(6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表一:我国部分行业发展情况行业内容钢铁水泥汽车纺织服装电解铝 2003年投资增长96.6%121.9%87.2%80.4%92.9% 2004年1—11月投资增长176.2%137.4%170.3%144.3% 2005年其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600多万吨1亿吨80万辆 400万吨 注:目前我国有27个省市都在上汽车项目,全国有123家汽车企业,年产5万辆以上仅18家,绝大多数产量在1万辆以下,形成生产规模的仅有一汽、东风、上海等五六家。我国现有炼钢企业28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70万吨,每年500万吨以上的只有8家。表二:我国投资和消费发展情况年份内容200020012002200320041—11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0.4%0.7%-0.8%1.2%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11.4%10.1%8.8%9.1%10.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9.8%12.1%16.1%26.7%53% (1)表一和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5分)(2)就政府解决上述问题所能采取的经济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7分) 3、阅读材料。 材料一 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在2006年"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政府应继续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和供给,让农民也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材料二 图7 农村公共投入对农业gdp产生的影响 回答: (1)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为什么要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财政投入。(11分) (2)图7的数据,对于我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什么启示?(11分)(3)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最核心的问题是"钱从哪来?花到哪去"。抓住这一最核心问题有什么辩证法意义?(10分) 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专练参考答案 1、(1)材料一中,表1反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严重;表2反映个别老板、企业主缺乏诚信,惟利是图,有意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表3反映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不能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正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个别老板、企业主缺乏诚信意识、法律意识,才使得拖欠农民工资问题越来越严重。(2)材料二反映了国家机关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经济职能;3 体现了国家机关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3 (3)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法律规定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有关的国家职能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②增强企业主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收益,应善农民工,按劳付酬。 ③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引导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1)答:表一反映我国一些行业2003年和2004年投资增长过猛,生产能力在2005年均超过市场需求。反映出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表二反映我国一些行业扭转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下降的局面,消费需求有扩张的趋势,但我国投资增长率大大高于、快于消费增长率,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严重失衡。我国2003年是以投资为主导推动经济发展的,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每一要点2分,表述完整再加1分)(2)答: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需加强宏观调控(1分)实施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银行加息,适度发行国债(4分);保持物价稳定,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新的消费热点。(2分) 3、(1)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财政投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4分)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建立在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基础上。(3分) ③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也享受到“阳光普照的温暖”。(4分) (2)①以上数据表明,不同的农村公共投入方向对农业gdp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对科技投入的收益大大高于另外三项,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应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3分)其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因素。(1分);②在通讯、道路、教育的投入中,对教育投入的收益又相对大一些。(5分)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必须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两方面的投入。(2分)【析:在本答案中是如何体现表格的方方面面信息的。做到了几个结合?】(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2分)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分)只有抓住“钱从哪来?花到哪去”这个重点,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情办好。(5分)
【析:此题还可以用什么角度?在本答案中的术语表述你满意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91117.html
相关阅读:2016年1月5日时事政治(国内)
高中政治知识点:国际组织概观
高中政治巧记政治常识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时代主题
高一政治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