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体系:
因美苏双方联盟基础消失,两者成为战后实力彼此能够抗衡的强国,从而在战后初期逐渐形成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对比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各自的特点。
1、相同点: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各自的特点是: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德国的崛起而破产;
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对侵略战争的制裁无具体措施,故不能制止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专门建立了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且对制止战争有非常具体有效的措施,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再度发生。
雅尔塔体系:
1、含义: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进行划分而建立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新国际关系体系的习惯性称谓。
2、形成历史背景:
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在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雅尔塔等多个会议上通过的一系列协议逐步形成的。
3、形成过程:
从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及德黑兰会议到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和7月的波茨坦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战后惩办法西斯、重划欧洲边界、对战败国实行分区占领、建立国际性组织等内容的协议。这些协议突出反映了美苏为首的两大国在未来世界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雅尔塔会议上还通过秘密协定等方式划分了美苏控制下的势力范围,为战后形成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
4、内容:
①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
④建立联合国。
5、评价:
积极: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消极:但是,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因此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改变了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关于雅尔塔体系: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如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盟国在胜利在望时即意大利投降后就把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举行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许多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及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的殖民地以及国际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维持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民主的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因为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是苏联与美英相互妥协的结果,打上强权政治的烙印,如对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理都是背着中国政府进行的。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方针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的国家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最终促使世界分裂,导致两大阵营的形成。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
1、四大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分区占领。
2、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
(1)起因:西占区与苏占区分别实行币制改革;
(2)影响:引发了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加快了德国的分裂进程。
3、德国的分裂: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简称“联邦德国”);
10月,德意志民主共 4/6 和国成立(简称“民主德国”),德国正式分裂。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⑴背景:里根担任总统美苏关系的变化。
⑵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⑶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⑷意识形态: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
2、苏联的“新思维”:
⑴背景: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戈尔巴乔夫改革。
⑵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 ;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
3、美苏缓和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冷战的结束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1、背景:
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强调“谨慎、考验、渐变”;支持苏联的国内改革;提供经济援助左右苏联改革。
苏联:经济政治改革,经济下滑、社会动荡。
2、经过:
1991.12.8,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体”。(初步解体)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作为国际法一个主体停止存在。苏联完全解体。
3、东欧剧变原因:
(1)内因:历史原因: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政治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政治危机
(2)外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西方因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
4、苏联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
1、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
3、日本和西欧的崛起;
4、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5、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81385.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