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学习主要着眼于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和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小编搜集了这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点总结
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
(1)过程:(课件展示朱元璋像)
①明初承袭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丞相管辖六部;
②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
③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3)特点:官员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最后都听命于皇帝
第二目:内阁的创立
(1)原因: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不可无辅臣”。
(2)确立:①明太祖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入主文渊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3)发展:①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②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部权尽归内阁”
(4) 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第三目: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清中央机构的演变
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它是与君权抗衡的机构。
②雍正皇帝开始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乾隆皇帝撤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实质上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实质: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常见考点考法
在各类考试中明太祖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阁制度的形成、职能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形成过程、军机大臣的职责,军机处的影响都是考查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高考考查较少,一般采用综合的形式,联系各个朝代,要求考生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将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与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联系起来,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原因。
常见误区提醒
内阁首辅不等于宰相。 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典型例题】
1、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明朝的内阁首辅相当于原来的宰相.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解析: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内阁首辅的职权不固定,王全取决于皇帝,不能和原来的宰相等同.
答案为:C
【总结升华】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①通过制度强化:如皇帝制度等。②通过思想控制:如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等。③通过机构改革:如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④通过官吏选拔: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取士等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⑤通过控制地方:如郡县制、行省制度等。
特点:①皇权至高无上并走向神化。②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之始终。一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的废除丞相制度)。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相关内容大家一定要牢记,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成绩,祝大家学习愉快。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41163.html
相关阅读: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