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高考频道编辑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13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备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主要内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默写、背诵提示】(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西装的传人、中山装和新式旗袍的出现和特点;西餐馆的出现、西式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交礼仪的变化、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变化的原因)。(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衣、食、住。
【重点、难点破解】复习一定要围绕大纲来进行,注意化繁为简,同时要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吃饭穿衣,人之常事,但其中也包含众多的政治、文化因素。如“衣”——“断发易服”就具有革命的意义。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从服饰习俗看,出现了以废除清朝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装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渐过渡的趋向,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从饮食习俗看,值得提及的重要变化是随着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西餐、西式调味品、洋酒、啤酒、汽水和咖啡等在某些地区和阶层中逐渐流行。从婚姻习俗看,婚礼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日益简化或新式化,结婚和离婚都趋向自由,包办婚减少,自主婚增多,离婚主动权由男子单方向男女双方转化,离婚率有所上升。从丧葬习俗看,新式丧礼虽已出现,但大多数地区和阶层中仍实行旧式丧礼。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是:①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的传人和影响(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先进性)。②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留学生等的仿效,开风气之先。③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如维新派人士倡导的不缠足运动.在婚姻、家庭关系上主张平等、自由等。④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法令、政策等。影响是:①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②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注意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发展不平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开放IZl岸、通都闹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阶层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不平衡”还包括:一是近代习俗的变化小于同期政治和经济等制度的变化;二是习俗本身各类的变化也不平衡.如“服饰”类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类的变化等。关于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人民和人教教材叙述差别较大,命题较为困难,估计采用新材料创设情景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主要内容】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lT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
【默写、背诵提示】(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火车、铁路、轮船、飞机:交通发展的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革:电报、电话、通讯工具变革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这一考点所要依托的教材——人民和人教版差别较大,因此命题只有两条路:选择题考相交的史实或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非选择题只能借助材料。两种教材共同涉及的知识点只有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因此借助材料,创设情景考查的可能性最大,要引起特别注意。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主要内容】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默写、背诵提示】(1)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变法时期的报刊、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立的报刊、新中国的主要报刊;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3)互联网的兴起:诞生和普及的时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的优势、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这一考点所依托的教材——人民和人教版差别也较大。本考点出选择题的可能性较大,复习应在两种教材的相同知识点处用力。如:《昭文新报》——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时务报》——维新变法时期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民报》——辛亥革命时期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渔光曲》——新中国首部获国际荣誉影片;北京电视台(1958)开始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22675.html
相关阅读: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