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配套读物、各种练习册、手册、挂图、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教学资料。关于英语教材,我有两个基本看法:第一,There is no perfect textbook in the world.第二,There is no immortal textbook.任何一套教材都有优缺点,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也不可能成为不朽之作。教材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特定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材有一个逐步更新的问题,因而不可能像文学名著如《红楼梦》、《哈姆雷特》那样,几百年来持续具有生命力。所以,对于一套教材的质量优劣的衡量标准是相对动态的。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对于评价什么样的教材是好的教材,有一些基本的衡量标准。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其编写应当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
教材是精神文化领域的产物,反映社会基本意识形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套教材编出来,哪个国家都能用,这样的教材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为什么我们给教材取名为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意思很清楚,这是特意为中国学生编写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材。首先,教材应当符合我国的各项政策法规,如人口政策、环保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在这些方面教材的编写者应当特别谨慎。这也是一些国外的教材不能直接拿来就用的原因。如一幅关于中国家庭的图画,显示的是多子女,这就不符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最近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作为教材编写人员,我们应当注意学习有关政策的精神实质,自觉地将其贯彻到教材之中。
二、符合国家课程标准
每一轮课程改革都有各自的特色。上一轮英语课程改革强调交际性教学;这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差异,强调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行探究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等。新课程标准对于英语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基本理念、实施建议的规定,以及培养学生建立在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基础上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规定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和导向。
三、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强调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必须考虑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考虑不同地域的学生的需要。另外,国家课程分为三级: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校、班级和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考虑这些问题,给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教学留有一定余地,给学校考虑学生需要留有余地,不可把学校和教师自主创新的空间都占据了。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不能过多,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编得太满”,要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符合各地教改实际
各地的外语教学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师资、设备和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我们要考虑各地外语教学的差异在教材中如何体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编写教材不能仅面向城市,而且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教材的编写难度应当适中,有一定的弹性,使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根据本地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符合以上编写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英语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为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来衡量一套教材质量的高低。
1、发展性
教材编写的程度、分量、体系、理论与实践、活动与任务等方面必须适应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本轮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过去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过去的大纲设计(Syllabus Design)强调外语学科的要求,常站在学科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学科为本,以应对考试为主导,片面强调知识而忽视能力,不能考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一套好的教材应当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编写小学教材,就应当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他们好奇,爱模仿,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爱唱,爱跳,爱玩,爱表现。这样,就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通过视、听、说、玩、唱、画、游、读、写等有趣的活动,让小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动静结合,大量接触目的语,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细心观察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就会发现,教材编写所面对的对象很不相同,因此,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编排的体系及活动的设计也就大相径庭。所以,如何编出适合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的教材,是对教材编写者提出的一项挑战。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发现、如何体验、如何探索,又应当怎样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教材的编写应当由仅仅关注共性转变为关注共性与关注个性、差异性、独特性等方面并重。教学的过程化应当尽可能在教材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实行启发式的教学,而不是给教师提供满堂灌的内容,通过教学有限的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当今教材编写应当达到的目的。
2、思想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英语教材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同时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合一。科技发展对于社会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单纯强调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自然也是我们教材的重要源泉。同时,一套优秀教材也应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把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等语言大师的名著,经过适当改编后出现在各年级教材中。这些名著具有非常强的人文性色彩,能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的丰富的、贴近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更能感染青少年学生,陶冶其情操,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正确认识世界,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系统性
教材内容和结构应符合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系统。以前的教材长时期重视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功能,近十多年的教材又有些矫枉过正,语法教学不够系统。现在理顺多了。英语语法知识的安排应当循序渐进,循环往复。这是我国外语教学一百多年摸索出来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编写教材时所应充分运用的宝贵财富。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承上启下,年轻一代的教材编写人员不能轻易丢掉我们传统的、然而行之有效的经验。在这方面,不考虑中国学外语的学习特点而生搬国外教材的教训是深刻的。
学生学习英语,中文的思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或产生“迁移”,或产生“干扰”。如“You don't know the way,do you?”正确的回答应当是“Yes,I do”或“No,I don't”,而中国学生常常回答成“Yes,I don't”。此类例子比比皆是,这就要求教材编者认真探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认知特点和困难。在教材中,语法、语音、词汇等方面的内容安排,应当充分考虑英、汉语之间的差异,应当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的“习得”和“学得”二者不能分隔开来。外语教材应当在适当的程度上,尽量加大信息输入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法知识的编排上,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因为,我国学生学习外语,毕竟不同于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学生可以自然习得语言,而需要在一定的人造场景中“学得”。因此,系统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安排语音、词汇、语法很必要。当然,要把语言技能和知识与语言的功能和话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出饶有兴趣的课文,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任务型”活动,的确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事。
4、科学性
教材的编写应做到语言、内容、信息、知识等方面准确无误,注重学科融合。新教材有24个话题,从学生周边的生活到广阔的社会,天下大事,包罗万象。这些话题反复出现,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贯穿于整个课程。语言是一个外壳,其中有浩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素养,对于数理化生、历史地理、体音美等学科,乃至工农商、军事、外交、教育、宗教、金融、保险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在选编歌曲时,编辑起码要懂乐谱,不然出了错误无法察觉。在空闲时间,教材编写人员应当广泛进行阅读(包括网上资源),扩大涉猎范围。例如,每当在报刊和电视上看到挑战极限、传奇、自然灾害、考古发现、奥斯卡获奖片之类的节目时,一个专业的教材编者便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哪些精彩的材料可以选入到课本中去呢?”现在青少年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这就要求教材编写人员热爱生活、兴趣广泛、视野开阔、知识面广。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收集素材和语言资料,也会经常给教材编写者带来灵感。满怀激情的编写才能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具有感染力的课文。
从本质上讲,编写外语教材是一个塑造年轻一代灵魂的重大工程,关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从这点可以看出,教材编者双肩担负着多么重的责任。教材编者应当把教材编写当作自己的生命,应具有非常强的敬业精神,在事业上无限执着,用心血来编写教材。每一套科学、严谨、信息来源可靠、引证正确、语言地道、文字规范的优秀教材都渗透了教材编写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要做到“科学”“准确”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教材编写任务重而时间紧,要达到准确无误(至少错误率低于万分之一),就要求编者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作风,反复地推敲、琢磨,不断地考证,无数次地校对,其艰辛不下于辞书的编写。
5、趣味性
教材的内容、活动设计、表现形式、装帧设计等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机,编出来的教科书要让学生一见就爱不释手。新课标指出。“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在编写内容方面,所选材料应当内容生动、鲜活、真实,有感染力和幽默感,有吸引力,可读性强。在内容编排方面,要求进度安排合理,循序渐进,每一步的学习都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在表现形式方面,力求表现手段活泼,形式多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在装帧设计方面,包括插图、表格、照片、封面设计、排版等方面力求精美,同时考虑经济适用。
6、先进性
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应当具有时代气息和一定的前瞻性。教材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不断地更新。比如现在教材中还采用586电脑的图片,那就太脱离科技发展的实际了。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年都更新教材,这样一是成本太高,二是频繁更换教材也不利于保持教学的连贯性,不利于教学研究。所以,凡是进入教材的具有时效性的材料,编写人员都要仔细斟酌一下,看这些内容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推移。一般说来,一套好的教材通常起码要用五年,所以,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当具有前瞻性,根据不同的题材,确定经典著作和时文的比重。
为体现先进性,教材编写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选内容贴近生活,有时代气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能够使用当代“活的”语言,不是完全照搬字典和语法书来安排词汇和语法。语言要真实、自然、地道。第三,使用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编写教材,把结构、功能、话题和“任务型”活动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法流派很多,但是,There is no univers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world.我主张用各家所长,兼收并蓄。比方说,听说教学,采用交际法较好;语言知识教学,采用归纳和演绎法还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把这些彼此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的方法融为一体,确实具有相当的难度。第四,有利于帮助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音像资料等优化教学。第五,体现民族性(多元文化)和国际性(英语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教材中不仅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而且中外先进的文化交织在一起。
7、实践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最终促进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实际,有利于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怎么样才能够精选知识呢?所谓精选的知识,必须“好懂、管用”,这是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的主张。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科书中的活动和练习应能启发学生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教材的编排顺序要适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和潜能的发挥。在设计各种具有语境的交际性活动、任务(Tasks)及项目(Proiects)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当然,要保证完成课程的要求,又要能使师生易教易学。这需要教材编写人员长期积累经验,面向教学第一线,不断实验、调查、总结,方能做到。
8、评价性
新课标关于课程评价的规定的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强调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注意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教材编写来说,教材内容的编排应当重视学习过程,有助于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的测试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形成性评价不单单指对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包括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信心、动机,这些方面仅仅靠一张笔试考卷是不可能评价得了的。口试就具有这样的功能,要大力提倡。我主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记录学生的表现,采取记录、评语、档案等,再综合口试、听力、笔试等才能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教材内容的设计,如Checkpoint,Summing up,Checking yourself,Self-assessing等提供手段、形式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和模式,帮助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9、创造性
这是新课标的最为重要的亮点之一。我们所讲的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创新,而不是全盘抛弃传统的做法,另搞一套。实践已经证明,在教材编写中全盘照搬国外的内容和方法是行不通的。然而,编外语教材汲取国外,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对于创新外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编写教材时,又必须考虑中国的外语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教材的编写方式问题。通常的教材编写方式不外有三种:一是中国人自己编写;二是洋人编,即引进教材;三是中外合编。我主张中外合编,“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但这种编写方式有一个跟外国人合作的问题,要求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协调中国专家、外国专家之间的关系,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外专家的积极性。
这几年,由于教育形势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大纲、课程不断修改,教材也跟着不断修订和新编。完全由中国人自编教材自然力不从心。于是,快速引进国外教材加以适当的改编,成了一种趋势。诚然,不少引进的教材从语言质量到教学理念都是优秀的,作为课程资源十分宝贵。引进教材的“先天不足”就在于不太符合中国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因此教材往往偏难,还常忽视中国的文化特点。这就需要中方编者投入大力气,认真改编,使其符合我国国情和教学的实际。中外合作编写,则可以完全依据课程标准,从我国的教学实际出发,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充分注意中外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中外合作编写,不仅保证语言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教育和教学思想,促进我们教材编写的创新。
教材编写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教师灌输式教授的方式,提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提问、批判、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诸方面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和创造性。新教材中,采用“热身”(Warming up)、“读前”(Pre-reading)、口语和书面表达等活动引导学生动脑思考(Brainstorming),并且针对一些话题设置了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如介绍莫泊桑的“项链”(Necklace)这一短剧时让学生自己想象新的结局。总之,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心智,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教材的一个重要标准。
10、拓展性
教材不单单是一本教科书,而应是系列配套的教学材料。有的出版社将其做成“教学包”(Teaching Kit)。其中,包括学生用书,练习或活动手册、教师手册、各种配套读物、音像制品、挂图、图片、片卡、投影、各种计算机软件等。这使教材有了弹性和开放性,也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性。系列化的教材,特别是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材,加上网络教学使教学现代化和立体化,为外语教学创造了语言环境,优化了课堂教学,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个性化。立体化的英语教材为师生拓展了新的教学天地。
教材是实施课程的手段和工具,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材不再是课堂上惟一的“法定文化”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设计者。教师有权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选择教材。本文提出的标准可供教师在评估和选择教材时参考。即使确定使用某种教材了,教师也不能满足于使用一套教材教学,而应当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是教科书的主人,而不是其奴隶,教师使用教材时可以增、删、改、换。教师应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英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求得自身的发展。具有新的教材观的教师在教学的历程中不再是“点燃别人毁灭自己的”蜡烛,而是能够持续不断发出灿烂光辉的火炬。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19641.html
相关阅读:怎样才能使英语成绩提高
英语口语练习小经验分享
高中英语课外读物:清甜爽口的柠檬粟米蛋糕_课外阅读
高考英语纲外词汇必备(01)
高中英语专项训练:单词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