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导语】世界上没有不付出就成功的可能,想要高考取得好成绩,扎实的复习必不可少,逍遥右脑为大家准备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让更多的高三学生更好的复习,并祝愿高三学生一朝金榜题名。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 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西南青藏高原 25%








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 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
植被北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 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 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东南 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
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 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 落后


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自 然 环 境 人 类 活 动
地形气候河流耕地
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
交通方言矿产工业
北方平原
高原温带
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 天然气重工业为主
南方丘陵
山地热带
亚热带季风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
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
  附:(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
东北
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
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
华中华南季风,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
水热充足
华南季风,热带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补充
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2、差异
东部地带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共12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共10个
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水平高 低
发展进度快 慢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 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
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
生态环境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图)
阶段人类活动分布区举例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依赖自然
农业社会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改造环境、驯化家禽、栽种植物
工业社会资源丰富(能源、金属),区位交通优越(道路、航道、港口)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后工业社会环境质量优越(原因:可提高产品质量,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
影响环境质量
  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海技
术阶段影 响
落后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
发展(1)海洋交通发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
进步大陆架:石油、天然气
开发海底矿产 太平洋最丰富
深海盆:锰结核 美、日、英、德已开采
  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
  补充: 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补充: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4、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劳动力分布的变化低级形态


高级形态
第一产业(农业)逐渐较少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先增后降
第三产业(服务业,经济水平的标志)稳步增加
  (二)产业转移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亚洲:美国 日本 四小龙、东盟 中国、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5、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1)乡村地区 工业化地区
(2)导致环境污染
人文环境(1)失业人口增加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1)加快工业化进程
(2)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 自然:(1)黄土疏松(2)暴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洪涝(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
  作用: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
  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
  湿地 可持续发展 原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
  具体做法:(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
  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基本条件 区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
  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
  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概况 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
  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
  生态 特点:干旱脆弱
  环境 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
  问题: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
  (1)上游:节水防渗、山区水库
  治理 (2)中游:建闸、筑堤、造林
  (3)下游:跨流域调水
  (4)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
  (5)增强节水意识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2 3、人口:1.2亿
  4、地貌特征:
  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等)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形成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宜农、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
  (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
  (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三、农业发展
  1、熟制:一年一熟
  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
  2、农产品 吉 林:玉米、高粱
  辽 宁:冬小麦、棉花
  3、布局变化: 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业开发
  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
  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
  (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的制约因素)
  1、生产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1)鲁尔区工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用地紧张(3)环境污染严重
  二、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这是结合整治的核心)
  (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公路、铁路、水运等) 4、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三、思维发散: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以及根据德国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的经验,谈谈东北地区应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提示: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属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鲁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
  主要措施如下:
  ① 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② 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③ 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④ 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的环境质量;
  ⑤ 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
  ⑥ 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
  2.5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概念:农业主导 工业主导
  工业化 指标:农业产值、农业人口、城镇人口
  推 促 标志:工业产值
  动 进 人口、地域
  概念:农村 城市
  城市化 文明
  指标: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比重
  标志:城市人口比
  二、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1、区域特征:
  (1)区域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淮河下游;
  (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3)历史上的辉煌: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今南京)的人口就超过50万。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
  2、现状 工业化中期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3、问题 4、措施
  生态:环境污染(水体) 治理污染
  调整行政区划 提高聚集力
  经济:城市化质量不高(特大城市少) 发展城市群(组团式) 和辐射力
  建设小城镇(工业)
  社会:忽视“以人为本” 保障农民利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115393.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2014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污染源自动监控难题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