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新编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岩溶湖的形成过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地理的学习需要的是日积月累,我们在学习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点的积累,下面是小编准备的一篇新编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岩溶湖的形成过程,欢迎阅读!

1、岩溶地区,地表上长草并有沙碎石覆盖,草和沙碎石底下是很厚的一层碳酸盐类地层。

2、岩溶-碳酸盐类地层很容易受水的溶蚀,无论来自地表渗透下来的水,还是地下水,迂到此类地层都会起着溶蚀作用。

3、岩层经溶蚀后成空洞,溶蚀愈来愈严重,空洞相应就愈来愈大,大到一定程度,因承受不了地上植被与泥沙碎石的压力时,便发生溶洞崩塌。

4、崩塌后的溶洞,逐渐的积水、储水,从而形成岩溶湖。

典型的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所产生的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经汇水而形成的一类湖泊。

岩溶湖泊排列无一定方向,形状或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也可呈长条形。岩溶湖一般面积不大,水深也较浅。我国岩溶湖大多分布在岩溶地貌较发育的黔、桂和滇等省(区)。

例如贵州省咸宁的草海,它原是一个构造下陷而成的盆地,早期的湖泊大约形成于15万年以前,当时湖面面积达90km2以上。此后,湖面开始收缩,大约距今12000年前,湖面缩小到60km2;至距今约5900年前,湖面又缩小至30-40km2;大约距今2000-4000年间,因湖水从地下暗河流出,湖泊消亡。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诏卫兵屯兵其中”、“迄今鞠为牧草,郡民牧草其中”,说明当时已成可耕可牧的坝区。19世纪50年代,草海又重现。据称“清咸丰七年(1857),七月落雨40余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大部落水洞被堵,洪水无法渲泄,盆地东部被掩成湖”。因湖中滋生繁茂的水生植物,故名草海。当湖水位为海拔2170米时,水深为2-5米,湖面积为45.5km2,容积为1.4×108米3。草海是我国湖面面积最大的构造岩溶洞,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以上就是关于新编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岩溶湖的形成过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对正处于高中阶段的你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06209.html

相关阅读: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2014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污染源自动监控难题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知识点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