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371?1435),明朝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一作宝),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其祖、父均曾至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他于明初入宫为宦官。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派他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27 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当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洋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国。以后又于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31~1433年出海,前后28年,7次远航,经30余国,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他所率领的船队规模宏大,最多时达200余艘,最大的船长44.4丈(148米)、宽18丈(60米),有60余艘。航海技术相当发达,使用了罗盘、测深器和牵星板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它发展了中国的航海事业,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开阔了地理视野。它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规模和技术等方面,也都远远领先于西方的航海家。郑和的随航人员马欢写有《瀛涯胜览》,费信写有《星槎胜览》,巩珍写有《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021089.html
相关阅读:污染源自动监控难题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知识点
2014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