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年到10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的20个生物群区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其中18个生物群区向高海拔迁移。今天,在大自然保护协会举办的成果发布会上,气候变化与保护科学家陈艾如是说。
2009年,该协会启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影响与适应》项目。项目发现,根据模型预估,在未来50年,所有主要生境类型的年平均气温均将会上升3℃。而未来100年内气温还将持续上升,在升幅都在5℃左右的中等排放情景下,所有生境类型的年平均气温将继续在2050年的基础上升高2℃左右,年降水也会呈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在31.68毫米到104.63毫米之间。
对此,该协会气候变化项目总负责人马剑解释说,目前,我国共有20个生物群区。到2050年,将新增一个热带半常绿林区,到2100年,将新增热带半常绿林、热带落叶林、热带旱生灌丛3个生物群区,不毛之地有可能到2100年基本消失。此外,面积扩大的生物群区有12个,主要是亚热带混交林和亚热带常绿林,后者的面积增加为原来的10倍。面积减少的生物群区有7个,其中减少最多的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近30年来,气候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保护区内的物种分布范围和丰度变化,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绝灭。根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改变物种的分布,提高物种绝灭风险。然而目前国内的系统保护规划主要是静态的,没有考虑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陈艾说。
陈艾指出,目前我国最值得关注的区域是横断山南段区、岷山横断山北段区。这两个区域不仅濒危珍稀特有物种丰富,而且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在未来50年和100年中的暴露度和植被变化都是最剧烈的,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也最为脆弱的区域。因此,需要优先进行气候变化适应保护。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007528.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
2014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知识点
污染源自动监控难题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