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学历史比作一场旅行的话,那么,老师就是导游。如果把初中阶段的学习比作国内游的话,那么,高中阶段的学习就是国外游。不管是国内游还是国外游,再优秀的导游也无法带你领略全部的美景,所以,必须自己提前做攻略,准备些必备的行李物品。这里给大家一些参考建议:
一、带上情怀。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曾这么说:"人是有历史的动物"。历史是什么?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历史是今人与古人永无休止的对话",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就是我们与五千年文明的对话,所以我觉得我们学历史一定要对历史动情。
历史让我们警醒: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历史让我们铭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历史让我们思考:我们从何外而来,要到何处而去?
历史让我们启蒙:"无论是物质的海拔还是精神的海拔,原点最终都是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
历史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北大著名教授阎步克说"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二、带上视野。对于历史而言,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你的眼中的世界有多辽阔,你的心中世界才有多辽阔。对于高中生而言,尤其对高一学生,在学习压力可能并不太大,学习任务并不太重的情况下,应该广泛利用多种渠道,如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记录片、口述史、旅行等,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建议树立大历史、大文科的观点,多涉猎一些文学、哲学、逻辑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带上地图。 "左图右书"是古人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宋代史学家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认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我们的教材和地图册上面都有很大多的地图和图片,而如何提取地图和图片的有效信息并完成图文转换恰恰是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弱项。所以我建议高一新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多看地图,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册,熟悉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更鼓励大家自己动手绘制历史地图。如何看地图? 我想要注意"三看":第一要注意看地图的标题,抓住地图的主题。第二要注意看地图的图例和图注。图例和图注往往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信息。第三要注意看地图上的关键信息,如国家、都城、河流、行政区划等。
四、带上结构。什么是结构?就是一种框架,一种体系,一种路径,一种建构,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求善求美的建构。对于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而言,思维的特点是微观思维有余,而宏观思维不足。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特别是从宏观上如何去建构历史的结构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从不同的体例去建构历史的结构。如可以从专题史的体例去建构,也可以从通史和国别史的体例去建构。如果按照专题史的体例可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明史。如果按照通史体例又可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如果按照国别史的体例又可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美国史、英国史、法国史、德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大国历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线索和逻辑去重新整合教材,建构新的体系。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部分,教材是比较庞杂凌乱的。如果这样建构,就会清爽很多,也很好理解很好记忆:找到自己的阶级(五四运动)--找到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找到自己的纲领(中共一大、二大)--找到自己的武装(南昌起义)--找到自己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找到自己的领导核心(遵义会议)--找到自己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
五、带上意识。历史意识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对历史学科素养的理解是: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意识是升华。历史意识包括证据意识、辩证意识、批判意识、比较意识、世界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多元意识、价值意识等等。
譬如证据意识,胡适先生讲历史研究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所以历史研究就像警察破案一样,必须要有证据意识,必须掌握足够的证据。我们的教材限于篇幅,往往多给结论,证据则经常语焉不详,所以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洞察力,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教材上讲宋明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为新儒学,那么,我们就要好奇了,证据何在?这是一个难点的问题。我的一个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发现了这样一些令他非常兴奋的证据:理学一是在宇宙观或者说本体论上吸取了佛教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空"(一种观点)、道教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的观点,提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理"或者"心";二是在认识论上和心性论上分别吸收佛教禅宗北派(北派宗师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和南派(南派宗师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观点,提出"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主张;三是在道德观上吸收佛教道教"禁欲主义"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四是在境界论上吸收佛道的成佛、成仙的思想,提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或许这些证据还不够充分,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这种证据意识使得他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考试中都表现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史学素养和史学水平。
六、带上感悟。什么是感悟?就是思考,就是顿悟。就是一种见地,一种智慧。历史不止有高考,还有思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历史本身其实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譬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给我带来的感悟和思考,就是由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因此,不平衡是一种常态,而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恰恰是一种平衡!经济的发展追求结构的平衡、区域的平衡、行业的平衡、城乡的平衡,这不正是科学发展观吗?!经济发展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学习与生活的平衡,做人与做事的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成功与成长的平衡、理想与实践的平衡、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平衡……平衡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境界!多年之后,我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即便把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忘了都不要紧,只要这些感悟还在,思考还在,你就是一个睿智的人,因为,这,才是历史的精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872687.html
相关阅读:高一语文基本和提升学习方法
高一政治教案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高一必读:有效提高成绩的“错题本”小工具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高一历史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