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3.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4.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2)其他: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6.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7.纸币的发行量应该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国家无权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8.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9.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10.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不等于外币,不等于汇率)
1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2.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具体因素对价格的影响),价值规律
1.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2.具体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
3.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需求弹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替代品、互补商品)
6.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水平。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 A.钱货两清的消费 B.贷款消费C.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A.生存资料消费 B.发展资料消费 C.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3)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消费心理
⑴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⑵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⑶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⑷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和的出现和发展;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要性)(重要性、意义)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①②③④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1)公有制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的范围: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①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发展集体经济。
6.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构成: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①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②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监督机构(监事会)。③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3.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1)政府的角度(2) 劳动者的角度:
5.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是什么)(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因(为什么)
(3)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怎么做):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1.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1)收益:利息 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2)分类及特点: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2.储蓄存款的主要机构:商业银行
主要业务有三类: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3..四种投资方式: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和保险
(1)便捷的投资方式——储蓄存款 特点:安全、方便、快捷
(2)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①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票凭证。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②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主要来源)。③价格影响因素:银行利率、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大众心理。
(3)稳健的投资——债券 ①含义:②种类: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4)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
①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②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 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 意义)
2、其他分配方式(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范围在个体经济中)(2)按生产要素分配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3..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5.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
(1)“一个制度”:始终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2)“两个比重”: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6.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者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7.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倡导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财政的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国家财政收入 (1)获得形式(渠道):税(主导地位)、利(国有企业)、债、其他(费)。
(2)主要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②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1)主要种类:经济建设、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国防、社会保障、债务。
(2)财政收支关系:财政盈余;财政赤字;财政收支平衡。
4.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5.三者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6.主要税种 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7.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市场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3.市场调节的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5.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以及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市场交易规则。
(2)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进行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7.国家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 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3)建设生态文明。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5.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利、不利)
4.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5.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6.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7.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8.我国加入WTO的正确性:
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9.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10.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1)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羸、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新课标第一网
(4)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65679.html
相关阅读:有序无序的政治参与
征税和纳税
国家财政
第一框 市场配置资源教案
国家财政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