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氢能的开发与利用
【我思我学】
想一想:
1.用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作为燃料,其主要缺点是什么?国际上认为“氢能将是21世纪中后期最理想的能”。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2.在生活和实际生产中大量应用氢能,首先要解决哪些问题?
3.什么是储氢材料?
查一查:
目前,有哪些使水分解生成氢气的好方法?有哪些储氢好材料?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 氢气作为能的优点
①所有元素中氢气质量最轻 ②所有气体中氢气导热性最好
③氢是自然界存在的最普遍的元素 ④燃烧性能好
⑤氢本身无毒是最洁净的能 ⑥氢的燃烧值大
⑦氢能利用形式多
⑧氢可以以气态、液态、固态的氢化物出现,能适应不同的要求
2.氢能利用的关键
①制备氢气的耗能问题
②氢气的储运和运输问题
3. 氢能的开发和利用的方式
①直接燃烧法
②制作氢氧燃料电池
二、方法指引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新能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氢能的利用。
三、典型例题
1.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下形成的,外观像冰。1体积“可燃冰”可存储100-200体积的天然气。下面关于“可燃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可燃冰”有可能成为人类未的重要能
B.“可燃冰”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
C.“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油的例证
D.“可燃冰”的主要可燃成分是甲烷
解:本题考查了未能??“可燃冰”的开发利用的问题,体现了化学与科技生活相联系的理念。
由“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可知“可燃冰”的可燃成分是甲烷,由于甲烷中不含N、S等可产生大气污染的元素,故“可燃冰”可作为清洁能;又由1体积“可燃冰”可存储100-200体积的天然气,可知它有可能成为人类未的重要能;从以上分析可知“可燃冰”不是由水变化而。答案:C
【随堂检学】
一、:
1.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围内气候持续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措施不切实际的是 ( )
A.大力开发氢能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不使用含碳能 D.提高能利用率
2.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正确的是 ( )
A.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成为二级能
B.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D.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3.“绿色商品”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商品。下列商品不能称为“绿色商品”的是 ( )
A. 无铅汽油 B. 无磷洗涤剂 C. 无氟冰箱 D. 无碘食盐
4.能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关于能开发和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用酒精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
B.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将会成为主要能
C.在农村提倡利用沼气作生活燃料
D.人类利用的能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5.能可划分为一级能和二级能。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称为一级能,需依靠其它能间接制取的能称为二级能。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制取: 2H2O (l) ==2H2 (g) + O2 (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电能是一级能 B.水力是二级能
C.天然气是一级能 D.干馏煤气是一级能
6.氢能是21世纪极其具发前景的新能之一,它既是绿色能,又可循环使用。请在下图的两个空格中填上循环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以完成理想的氢能循环体系图(循环中接受太阳能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过程Ⅱ上主要是 ( )
A.氢能转化为化学能
B.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D.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活学活用】
1. 下表: 几种常见燃料的热值
燃料主要成分酒精焦炭(C)天然气(主要是CH4)氢气汽油(C8H18为例)
热值(kJ/mol)13673008962865472
回答:
(1)由表分析, 是一种理想的燃料。
(2)试简述这种理想能的主要优点。
① ;② ;③ 。
2. 氢气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新能,如果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2CO(g)+O2(g)==2CO2(g) △H=-563.6kJ/mol
2H2(g)+O2(g)==2H2O(l) △H=-571.5kJ/mol
计算:燃烧多少千克氢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跟燃烧5.60kg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的热量相等。
参考答案
1.C 2.A 3.D 4.D 5.C 6.B
活学活用:(1)H2
(2)清洁无污染 等质量的燃料H2放出的热量最多
氢是自然界存在的最普遍的元素
计算:
解:n(CO)=200mol
Q=200 mol×[563.6kJ/mol÷2]=5636 kJ
n(H2) ×1000×(571.5kJ/mol÷2)=5636 kJ
得:n(H2)= 197mol m(H2)=394g=394g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40386.html
相关阅读:碱金属元素
有机化合物
硝酸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